《鹧鹧天》

时间: 2025-01-03 03:54:36

陌上蒙蒙残絮飞杜鹃花里杜鹃啼年年底事不归去怨月愁烟长为谁梅雨细,晓风微倚楼人听欲沾衣故园三度群花谢曼倩天涯犹未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晏几道 〔宋代〕
陌上蒙蒙残絮飞,
杜鹃花里杜鹃啼。
年年底事不归去,
怨月愁烟长为谁。
梅雨细,晓风微,
倚楼人听欲沾衣。
故园三度群花谢,
曼倩天涯犹未归。

白话文翻译

在陌生的路上,细雨纷飞,残留的花絮随风飘荡,
杜鹃花丛中,杜鹃在啼叫。
年末时节,我却无心归去,
只怨明月与愁苦的烟雾,不知为我谁而长久。
细细的梅雨,轻轻的晨风,
倚靠在楼边,我听着风声,似乎要沾湿衣衫。
故乡的花已三度凋谢,
而我却依旧在天涯远方,无法归去。

注释

  • 陌上:指田间小路。
  • 蒙蒙:形容细雨或轻雾的样子。
  • 杜鹃:一种鸟,常在春季啼鸣,同时也是一种花。
  • 怨月:怨恨明月,暗指对离愁的感慨。
  • 梅雨:指初夏时节的细雨。
  • 曼倩:指美丽的女子,常用来形容恋人或故乡的情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晏几道(约1030年-1110年),字叔原,号惭愧居士,宋代词人,以词风婉约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达细腻的情感和对离别的感慨,深受人们喜爱。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宋代,诗人在生活中遭遇离愁别绪,借景抒情,表现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在社会动荡与个人遭遇中,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痛苦。

诗歌鉴赏

《鹧鸪天》以优美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离别的愁苦。开头的“陌上蒙蒙残絮飞”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了一种空灵朦胧的氛围,传达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接下来的“杜鹃花里杜鹃啼”,则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了内心的忧伤,杜鹃啼叫在古诗词中常常象征着离别与哀伤。

在“年年底事不归去,怨月愁烟长为谁”中,诗人以年末为时间节点,表达了对归家的渴望和无奈。明月与愁烟的结合,使得情感更加沉重,似乎在诉说着深深的思念。

随后的“梅雨细,晓风微”,通过天气变化的描写,进一步增强了氛围的细腻与柔和。诗人依靠在楼边,静静地倾听窗外的风声,仿佛在寻找失去的往昔与故乡的记忆。

最后两句“故园三度群花谢,曼倩天涯犹未归”则是整首诗的高潮,诗人通过对故乡花开的三度谢落的感慨,传达了自己离家已久的无奈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这首词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丽,更深刻地反映了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展现了晏几道婉约而细腻的词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陌上蒙蒙残絮飞:描写春日的细雨和飘散的花絮,营造出一种轻柔的氛围。
  2. 杜鹃花里杜鹃啼:杜鹃花与杜鹃鸟的呼应,增添了诗中哀愁的意境。
  3. 年年底事不归去:表达年末时节的归心似箭,却因种种原因无法回家。
  4. 怨月愁烟长为谁:明月与愁烟的结合,象征着深深的思念与孤独。
  5. 梅雨细,晓风微:细雨与微风的描绘,增添了春天的气息和情感的细腻。
  6. 倚楼人听欲沾衣:倚靠在楼边,听着风声,似乎感受到离愁的湿润。
  7. 故园三度群花谢:故乡的花已经三次凋谢,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离别的无奈。
  8. 曼倩天涯犹未归: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杜鹃”与“花”联系,表现情感上的共鸣。
  • 拟人:通过“杜鹃啼”展现情感的生动性。
  • 对仗:例如“梅雨细,晓风微”,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离愁与思乡展开,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透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杜鹃:象征着离别与思念。
  • 梅雨:代表着春天的细腻与柔情。
  • 明月:常用以引发思乡之情。
  • 故乡:是归属与温暖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陌上蒙蒙残絮飞”描述了什么场景? A. 春天的细雨
    B. 夏天的阳光
    C. 秋天的落叶
    D. 冬天的雪花

  2. 诗人对故乡的感情是: A. 无所谓
    B. 愁苦思念
    C. 喜悦欢快
    D. 冷漠无情

  3. “怨月愁烟长为谁”中的“怨月”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月亮的喜爱
    B. 对离愁的感慨
    C. 对时间的无奈
    D. 对风景的赞美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晏几道 vs. 李清照:两位词人在情感表达上都细腻动人,但晏几道多表现离愁,李清照则更注重内心的细腻情感。
  • 晏几道 vs. 苏轼:晏几道的词更显婉约,而苏轼的词则更具豪放与哲理思考,二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晏几道研究》

通过以上结构,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鹧鸪天》的美丽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