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秋五首》

时间: 2024-12-29 18:38:35

隤照趣夕黯,孤灯启宵明。

老夫倦欲睡,似醉复如醒。

寸心无寸恨,坦如江海清。

秋蛩何为者,四面作怨声。

凄恻竟未已,抑扬殊不平。

切切百千语,递递三四更。

遶砌寻不得,静坐复争鸣。

有口汝自苦,我醉不汝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秋五首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隤照趣夕黯,孤灯启宵明。
老夫倦欲睡,似醉复如醒。
寸心无寸恨,坦如江海清。
秋蛩何为者,四面作怨声。
凄恻竟未已,抑扬殊不平。
切切百千语,递递三四更。
遶砌寻不得,静坐复争鸣。
有口汝自苦,我醉不汝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夜晚,夕阳的余晖逐渐消失,孤灯点亮了夜空。老者因疲倦而想要入睡,似乎又醉又醒。内心没有恨意,像江海般开阔清澈。秋天的蟋蟀为何在四面八方发出怨鸣?悲伤的声音依然未散,抑扬之间似乎不平衡。无数的话语在耳边回响,时间在三四更中流逝。徘徊在阶梯上找不到它们,静坐时又争相鸣叫。你有嘴却自苦,我醉了便不愿意听。

注释:

  • 隤照:指夕阳的余晖。
  • 倦欲睡:疲倦得想要入睡。
  • 寸心无寸恨:内心毫无怨恨。
  • 秋蛩:秋天的蟋蟀。
  • 切切百千语:形容声音繁多,话语众多。
  • 静坐复争鸣:静坐时却听到蟋蟀的鸣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诗人,以山水田园诗闻名,特别擅长描写自然景物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秋季,诗人通过描写秋夜的孤独和内心的宁静,反映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感秋五首》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种秋夜的静谧与内心的宁静。诗人以“隤照趣夕黯”开篇,描绘了夕阳西下的场景,带出对夜晚的期待。接着,诗人以“老夫倦欲睡”表露出疲惫的心情,似醉似醒的状态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慨。诗中“寸心无寸恨”一语,表现出他心境的豁达,尽管外界的秋蟋蟀声声不绝,依旧无法动摇他内心的平静。

“秋蛩何为者,四面作怨声”描绘了秋夜蟋蟀的悲鸣,传达了秋天的哀愁,诗人试图探寻其原因,却发现其声中蕴含了无尽的怨恨与不平。整首诗通过对秋声的描写,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诗人对人生苦乐的深刻思考。终句“我醉不汝听”表达了一种超脱的态度,虽然外界的声音纷扰不已,诗人的内心却已然醉于自己的世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隤照趣夕黯,孤灯启宵明。”:夕阳余晖逐渐消失,孤独的灯火点亮夜空。
    • “老夫倦欲睡,似醉复如醒。”:年老的我因疲倦想要沉睡,恍惚中如同醉酒又似清醒。
    • “寸心无寸恨,坦如江海清。”:内心无怨无恨,心境开阔如江海一般清澈。
    • “秋蛩何为者,四面作怨声。”:秋天的蟋蟀为何发出怨鸣,似乎在四方诉说着不满。
    • “凄恻竟未已,抑扬殊不平。”:悲伤的声音仍在,抑扬之间似乎不平衡。
    • “切切百千语,递递三四更。”:耳边充满了无数的话语,时间在夜更中悄然流逝。
    • “遶砌寻不得,静坐复争鸣。”:在阶梯上徘徊却寻不见它们,静坐时又听到蟋蟀的鸣叫。
    • “有口汝自苦,我醉不汝听。”:你有嘴却自苦,我醉了便不愿意听。
  • 修辞手法

    • 拟人:秋蛩被描绘为有情感的生灵,能发出怨声。
    • 比喻:“寸心无寸恨,坦如江海清”,将内心的宁静比作江海。
    • 对仗:诗中有许多对仗的句子,如“切切百千语,递递三四更”。
  • 主题思想:诗歌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活态度的超然,尽管外界有纷扰,但内心的宁静是最重要的。

意象分析: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孤独。
  • 孤灯:象征夜的寂静与独处。
  • 秋蛩:象征秋天的哀愁与生命的无奈。
  • 江海:象征内心的宽广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老夫倦欲睡”指的是哪个状态? A. 疲倦想入睡
    B. 精力充沛
    C. 感到快乐
    D. 无所事事

  2. “寸心无寸恨”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人生的怨恨
    B. 内心的平静
    C. 对秋天的感慨
    D. 对他人的嫉妒

  3. 诗中秋蛩的声音代表了什么? A. 快乐
    B. 哀怨
    C. 宁静
    D. 平和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 杜甫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秋夕》与杨万里的《感秋五首》都以秋天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感悟和情感的沉淀。杜甫更显悲壮,而杨万里则显得开阔宁静,各有特色。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