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前两日别刘彦纯彭仲庄于白马山下》
时间: 2025-01-17 10:10: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匆匆离合梦非梦,
续续谈谐眠不眠。
莫道对床容易著,
试思分手几何年。
长亭更放金荷浅,
后夜谁同璧月圆。
要得长随二三友,
不知由我定由天。
白话文翻译:
匆忙的离合就像梦一样,不是真正的梦;
不断地交谈,似乎是和谐的睡眠,却又难以真正入眠。
不要说面对面就容易亲近,
试想一想,分离之后又要经过多少年。
在长亭中,金色的荷花轻轻摇曳;
后夜的圆月,谁能与我一同分享这美好。
想要永远与两三位朋友相随,
但这究竟是我能决定的,还是由命运来安排?
注释:
- 匆匆离合: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分离和重聚非常迅速。
- 谈谐:指轻松愉快的交谈。
- 对床:指面对面而卧,形容亲密的关系。
- 分手几何年:表达分离的时间之久。
- 长亭:古代送别的亭子,象征离别的场所。
- 金荷:指金色的荷花,象征美好和清丽。
- 璧月:指圆满的月亮,象征团圆和美好。
典故解析:
此诗涉及的典故主要是对古人送别的传统和中秋赏月的习俗。长亭送别是古代文人的常见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而中秋节则是团圆的象征,诗人在此情此景中引入月亮,突出了对友谊和团圆的双重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画家。他以山水诗著称,作品多以自然景物为主题,情感细腻,语言清新。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中秋前夕,诗人因即将与友人分别而感慨。中秋节是团圆的日子,诗人通过离别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未来团聚的渴望。
诗歌鉴赏:
《中秋前两日别刘彦纯彭仲庄于白马山下》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对离别与团圆的反思,展现了深厚的友谊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诗的开头用“匆匆离合梦非梦”表达了离别的突然与无奈,紧接着又提到“续续谈谐眠不眠”,暗示尽管有交谈,但心中依然难以释怀,无法安然入睡。中间两句“莫道对床容易著,试思分手几何年”,更是将离别的痛苦放大,呼唤读者对分离的思考。
后半部分的意象则转向自然与团圆,金荷与圆月的描绘不仅美丽,也象征着希望与期待。诗人在表达对友谊的珍视时,也流露出对命运的无奈和无常,最后一句“要得长随二三友,不知由我定由天”,将个人的愿望与命运的不可知结合,体现了人生的哲学思考。
整首诗情感深邃,结构紧凑,意象丰富,体现了杨万里用心良苦的诗歌艺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匆匆离合梦非梦:离别与重聚犹如梦境般迅速而不真实。
- 续续谈谐眠不眠:虽有交谈,但心中仍然忧虑,难以入睡。
- 莫道对床容易著:不要以为面对面就容易亲近。
- 试思分手几何年:想想看,分离后的岁月是多么漫长。
- 长亭更放金荷浅:在长亭中,金色的荷花轻轻摇曳。
- 后夜谁同璧月圆:晚上,谁能与我一起欣赏圆月?
- 要得长随二三友:希望能长久与两三位朋友相伴。
- 不知由我定由天:但这样的愿望究竟是我能决定的,还是天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离别比作梦,强调其虚幻和不真实。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增强了韵律感和节奏感。
- 意象组合: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结合,创造出深刻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离别的感慨与对友谊的珍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同时寄托了对未来团聚的期望。诗人用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展现了友谊的珍贵和对命运的无奈。
意象分析:
- 月亮:象征团圆与思念。
- 荷花:象征美好与清新,反映友谊的纯洁。
- 长亭:代表离别的空间,承载着情感的交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金荷”指的是什么?
- A. 金色的荷花
- B. 金色的秋叶
- C. 金色的阳光
- D. 金色的星星
-
诗人希望与多少位朋友相伴?
- A. 一位
- B. 两三位
- C. 四五位
- D. 全部朋友
-
诗中提到的“璧月”象征什么?
- A. 失落
- B. 团圆
- C. 分离
- D. 流浪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描绘了对月的思念,但更着重于个人的孤独感。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强调了对兄弟的思念,情感更加沉重。
这两首诗与杨万里的作品在主题上均涉及对月的描绘和思念之情,但各自的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