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杨颖士西亭》
时间: 2025-01-06 08:46: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杨颖士西亭
白居易 〔唐代〕
静得亭上境,远谐尘外踪。
凭轩东南望,鸟灭山重重。
竹露冷烦襟,杉风清病容。
旷然宜真趣,道与心相逢。
即此可遗世,何必蓬壶峰。
白话文翻译:
在这静谧的亭子上,环境显得如此宁静,与世俗的喧嚣相隔遥远。
我倚在窗边向东南方向眺望,山峦重叠,鸟儿已经飞去无踪。
竹叶上的露水使我感到一阵凉意,杉树的微风让我清醒了病态的面容。
心境旷达,恰好适合追求真正的乐趣,心灵与道理在这里相逢。
在这样的地方可以超脱世俗,何必追求那蓬莱仙境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静得:宁静得到了。
- 远谐:远离世俗的喧嚣。
- 凭轩:倚靠窗台。
- 鸟灭:鸟儿飞走了。
- 山重重:山峦层叠,重重叠叠。
- 竹露:竹叶上的露水。
- 烦襟:烦恼的胸襟。
- 杉风:杉树的风。
- 宜真趣:适合于追求真实的乐趣。
- 道与心相逢:道理与心灵相遇。
典故解析:
“蓬壶峰”指的是道教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象征着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在这里,诗人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超脱,认为在自然中即可得真趣,无需追求虚幻的仙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以《琵琶行》和《长恨歌》而闻名,作品多关注民生,风格平易近人,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白居易晚年,反映了他向往隐居生活、追求心灵宁静的心态。在政治动荡、社会纷扰的时代背景下,诗人渴望与自然和谐共处,超脱尘世烦恼。
诗歌鉴赏:
白居易的《题杨颖士西亭》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超脱。诗中以“静”为始,表达了亭子所带来的宁静环境,远离尘世的喧嚣,使人心灵得到慰藉。
“凭轩东南望,鸟灭山重重”一句,通过描绘鸟儿飞去和重叠的山峦,体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细腻观察与思考,营造出一种空灵的境界。接着,诗人通过“竹露冷烦襟,杉风清病容”的描写,表现了自然的清新和对心灵的洗涤,竹子和杉树的意象象征着高洁和清雅的品格。
最后两句“即此可遗世,何必蓬壶峰”则是诗人对理想境界的思考,他认为在这宁静的环境中就可以获得超脱,而不必向往遥不可及的仙境。这种宁静、自然与内心的和谐,恰似白居易的生活理想,体现了他对人生态度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静得亭上境:在亭子上,环境安静得令人陶醉。
- 远谐尘外踪:远离尘世的喧嚣,心境宁静。
- 凭轩东南望:倚靠窗户,向东南方向眺望。
- 鸟灭山重重:鸟儿飞走了,山峦层层叠叠。
- 竹露冷烦襟:竹叶上的露水使我感到凉意,清新烦恼。
- 杉风清病容:杉树带来的微风,洗净了我病态的容颜。
- 旷然宜真趣:心境旷达,适合追求真正的乐趣。
- 道与心相逢:道理与心灵在此相遇。
- 即此可遗世: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超脱世俗。
- 何必蓬壶峰:何必追求那遥远的蓬莱仙境?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与拟人,如“竹露冷烦襟”赋予竹露以情感,表现诗人心灵的清凉。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如“山重重”与“病容”。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强调了内心的清净与道理的合一,体现了超脱世俗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亭子:宁静、隐逸的象征。
- 竹:高洁、清雅。
- 杉:坚韧、清新。
- 山:自然的壮丽与深邃。
- 露水:清新、洗涤心灵的象征。
- 风:自由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蓬壶峰”象征什么?
A. 人间的烦恼
B. 道教的理想境界
C. 自然的美丽
D. 诗人的家乡 -
诗中“竹露冷烦襟”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忧愁
B. 清新
C. 激情
D. 忍耐 -
诗人想在自然中找到什么?
A. 财富
B. 朋友
C. 真趣
D. 名声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 - 王维
- 《江上渔者》 - 张志和
诗词对比:
- 白居易与王维的山水诗对比。
王维的作品更多地表现出道教思想与自然的结合,而白居易则在宁静中更强调心灵的超脱与人文情怀。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角度和情感基调有所区别。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白居易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歌研究》
以上提供了对《题杨颖士西亭》的全面分析,从原文到白话文翻译,再到诗歌的背景、鉴赏、解析及相关学习测试,希望能对读者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