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荠糁》

时间: 2025-01-04 14:27:54

论斤上国何曾饱,旅食江城日至前。

常慕藜羹最清好,故应不糁愧吾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食荠糁 张耒 〔宋代〕

论斤上国何曾饱,旅食江城日至前。 常慕藜羹最清好,故应不糁愧吾原。

白话文翻译:

在京城论斤买食物,何曾真正饱足过, 在江城旅途中,每日都到前方寻找食物。 常常羡慕藜羹的清淡美好, 因此不应有糁,愧对我的初衷。

注释:

  • 论斤上国:指在京城按重量购买食物。
  • 何曾饱:从未真正感到饱足。
  • 旅食江城:在江城(今南京)旅途中寻找食物。
  • 日至前:每日都到前方。
  • 藜羹:用藜草煮的羹,比喻清淡的食物。
  • 不糁:不加糁子,指不加杂质的纯净食物。
  • 愧吾原:愧对我的初衷或本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个人情感和生活琐事,反映了士大夫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感受。此诗反映了作者在旅途中的生活状态和对清淡食物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张耒在江城旅居期间,表达了他对京城繁华生活的不满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京城与江城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简单、清淡生活的向往。首句“论斤上国何曾饱”揭示了在京城繁华生活中的空虚和不满足,而“旅食江城日至前”则描绘了在旅途中的艰辛和对食物的渴望。后两句“常慕藜羹最清好,故应不糁愧吾原”则直接表达了对藜羹这种简单食物的喜爱,以及对保持初衷的坚持。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反映了作者对物质生活的淡泊和对精神追求的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论斤上国”和“何曾饱”形成对比,表达了在京城繁华生活中的不满足。
  • 次句“旅食江城日至前”描绘了旅途中的艰辛和对食物的渴望。
  • 后两句通过“藜羹”和“不糁”表达了作者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保持初衷的坚持。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京城与江城的生活对比,突出了作者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 比喻:用“藜羹”比喻简单、清淡的生活。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物质生活的淡泊和对精神追求的重视,以及对简单、清淡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藜羹:象征简单、清淡的生活。
  • 论斤上国:象征繁华、物质丰富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藜羹”象征什么? A. 繁华生活 B. 简单生活 C. 奢侈生活 D. 贫困生活
  2.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京城生活的满足 B. 对江城生活的厌恶 C. 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D. 对物质生活的追求 答案:1. B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 王安石《泊船瓜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张耒的《食荠糁》与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都表达了作者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但张耒的诗更侧重于旅途中的生活状态和对食物的渴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包括张耒的生平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