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时间: 2025-01-06 12:14: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调歌头
张元干 〔宋代〕
今夕定何夕,秋水满东瓯。
悲凉怀抱,何事还倍去年愁。
万里碧空如洗,寒浸十分明月,
帘卷玉波流。
非是经年别,一岁两中秋。
坐中庭,风露下,冷飕飕。
素娥无语相对,尊酒且迟留。
琴罢不堪幽怨,遥想三山影外,
人倚夜深楼。
矫首望霄汉,云海路悠悠。
白话文翻译:
今晚究竟是什么夜晚,秋水将东瓯的水面灌满。
我的心中悲凉,为什么愁苦的感觉比去年更重。
万里无云的天空如同洗净了一般,寒冷的月光照得十分明亮,
轻轻卷起帘子,水波在流动。
这并不是长久的别离,竟然一年中有两个中秋。
我坐在庭院中,风露袭来,冷得刺骨。
素娥(嫦娥)无言相对,我慢慢斟酒以延续时光。
琴声已罢,不堪再诉幽怨,遥想三山(指仙山)在远方,
我倚着夜深的楼台。
抬头仰望星空,云海的路途显得漫长。
注释:
- 东瓯:指东海的边缘,水面。
- 悲凉:形容心情的悲伤和冷清。
- 碧空如洗:形容天空清澈明亮。
- 素娥:指嫦娥,传说中的月宫仙子。
- 三山:传说中的仙山,象征着遥不可及的理想境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元干,字子真,号静斋,宋代诗人,擅长词曲,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象抒发情感。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中秋之际,诗人因思念亲友而感到孤独和伤感,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盼。
诗歌鉴赏:
《水调歌头》以其清丽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打动人心。诗人在中秋之夜,面对满天明月,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孤独与思念。诗歌开头以“今夕定何夕”引入,瞬间调动起读者的好奇心,随后通过“秋水满东瓯”描绘出一幅宁静而又略显悲凉的画面。接着,诗人将自己的感情与自然景象紧密相连,表达出一种无法言说的愁绪。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考究,“万里碧空如洗”与“寒浸十分明月”,不但展现了清秋的美丽景色,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清冷。对“素娥无语相对”的描写,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孤独感,嫦娥作为月亮的化身,虽美丽却也让人感到遥不可及,象征着诗人对梦想和理想的追求。
最后,诗人抬头望向星空,云海的路途显得悠长,暗示着对未来的渴望与追寻,尽管在孤独中,也不乏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的复杂性,使得整首诗在古典诗词中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今夕定何夕,秋水满东瓯。”:疑惑今夜为何夜,秋水灌满东瓯,暗示时光流逝。
- “悲凉怀抱,何事还倍去年愁。”:内心悲凉,愁苦似乎加倍,反映了诗人的情感积压。
- “万里碧空如洗,寒浸十分明月。”:描绘清明的夜空,月光寒冷且明亮,映衬孤独。
- “帘卷玉波流。”:轻卷帘子,水波轻流,意象柔美。
- “非是经年别,一岁两中秋。”:并非长久别离,一年竟有两个中秋,感叹时间的流转。
- “坐中庭,风露下,冷飕飕。”:坐在庭院中,感受到风露的寒冷,增强孤独感。
- “素娥无语相对,尊酒且迟留。”:面对嫦娥无言相对,举杯慢饮,沉浸在思念中。
- “琴罢不堪幽怨,遥想三山影外。”:琴声已停,不愿再诉幽怨,幻想遥远的仙境。
- “人倚夜深楼,矫首望霄汉,云海路悠悠。”:人倚楼台,仰望星空,感叹路途遥远。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碧空如洗”形容天空的清澈。
- 拟人:将嫦娥描绘成无言的存在,增强情感。
- 对仗:如“冷飕飕”与“尊酒且迟留”,对称工整,韵律感强。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中秋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孤独、思念与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现了深邃的情感与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月:象征思念与孤独。
- 秋水:象征时光流逝与哀愁。
- 三山:象征理想与渴望,遥不可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素娥”指的是谁?
A. 嫦娥
B. 王母
C. 织女
D. 杨贵妃 -
诗人通过什么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愁苦?
A. 冬雪
B. 春花
C. 秋水与明月
D. 夏风 -
诗中提到的“三山”象征着什么?
A. 现实生活
B. 遥不可及的理想
C. 繁华世界
D. 短暂时光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 《中秋月》 王维
诗词对比:
- 比较张元干的《水调歌头》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者都以中秋为主题,但张元干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苏轼则更多地融入了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展现出不同的情感深度和理性思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张元干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