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林有酌》

时间: 2025-01-19 20:48:31

风亭移石竹,为客正开襟。

宿鸟过残雨,吟虫傍积阴。

故心人不浅,秋色夜方深。

便合丘中去,相招鸣一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亭移石竹,为客正开襟。宿鸟过残雨,吟虫傍积阴。故心人不浅,秋色夜方深。便合丘中去,相招鸣一琴。

白话文翻译:

在风亭旁移动石竹,为了客人正敞开衣襟。夜晚的鸟儿飞过残留的雨滴,吟唱的虫子依傍在积聚的阴影旁。旧日的情谊不浅,秋天的夜色正深。便该去山丘中,相互招呼弹奏一曲琴音。

注释:

  • 风亭:指有风的亭子。
  • 移石竹:移动石竹花,可能指调整花的位置以供观赏。
  • 开襟:敞开衣襟,表示欢迎和放松。
  • 宿鸟:夜晚栖息的鸟。
  • 残雨:残留的雨滴。
  • 吟虫:鸣叫的昆虫。
  • 积阴:积聚的阴影。
  • 故心:旧日的情谊。
  • 秋色:秋天的景色。
  • 夜方深:夜晚正深。
  • 丘中:山丘之中。
  • 相招:相互招呼。
  • 鸣一琴:弹奏一曲琴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汤显祖(1550-1616),明代著名剧作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晚号清远道人。其代表作有《牡丹亭》等,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的诗文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的景象,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故心人不浅”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风亭、石竹、宿鸟、吟虫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氛围。诗中“故心人不浅”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友情的深厚感情,而“秋色夜方深”则加深了这种情感的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温暖与深沉。最后两句“便合丘中去,相招鸣一琴”,则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够与友人一同隐居山林,弹琴作乐,享受宁静的生活。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亭移石竹,为客正开襟。”:诗人描述在风亭旁移动石竹花,为了客人敞开衣襟,表示欢迎和放松。
  • “宿鸟过残雨,吟虫傍积阴。”:夜晚的鸟儿飞过残留的雨滴,鸣叫的昆虫依傍在积聚的阴影旁,描绘了秋夜的自然景象。
  • “故心人不浅,秋色夜方深。”: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秋天的夜色正深,加深了这种情感的表达。
  • “便合丘中去,相招鸣一琴。”:诗人希望能够与友人一同隐居山林,弹琴作乐,享受宁静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宿鸟过残雨”中的“残雨”比喻夜晚残留的雨滴。
  • 拟人:“吟虫傍积阴”中的“吟虫”赋予昆虫以人的行为,使其更加生动。
  • 对仗:“故心人不浅,秋色夜方深”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秋夜的自然景物描写,诗人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厚感情,并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亭:象征着休闲和放松的场所。
  • 石竹:代表着自然和美丽。
  • 宿鸟:象征着夜晚和宁静。
  • 吟虫:代表着秋夜的生机和活力。
  • 秋色:象征着成熟和深沉。
  • 丘中:代表着隐逸和宁静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故心人不浅”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珍视? A. 自然美景 B. 友情 C. 隐逸生活 D. 音乐

  2. 诗中“便合丘中去,相招鸣一琴”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A. 繁华都市 B. 隐逸生活 C. 战争 D. 政治

  3. 诗中“宿鸟过残雨”中的“残雨”比喻什么? A. 夜晚的宁静 B. 残留的雨滴 C. 秋天的落叶 D. 夜晚的星光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秋兴八首》:同样以秋夜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山中的秋夜景象,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秋兴八首》相比,汤显祖的这首诗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现实。
  •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汤显祖的诗在表达隐逸生活向往的同时,更加强调了友情的主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汤显祖全集》:收录了汤显祖的全部诗文作品,是研究其文学成就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