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歌辞。昔昔盐。倦寝听晨鸡》

时间: 2024-09-19 21:23:18

去去边城骑,愁眠掩夜闺。

披衣窥落月,拭泪待鸣鸡。

不愤连年别,那堪长夜啼。

功成应自恨,早晚发辽西。

意思解释

杂曲歌辞·昔昔盐

原文展示:

去去边城骑,愁眠掩夜闺。
披衣窥落月,拭泪待鸣鸡。
不愤连年别,那堪长夜啼。
功成应自恨,早晚发辽西。

白话文翻译:

离开边城骑马而去,愁苦的我在夜晚的闺房中难以入眠。
披上衣服窥视着明亮的月光,擦干眼泪等待着鸡鸣的时刻。
我因离别而心中不满,怎能忍受漫漫长夜的悲啼。
功成之时本该自我怨恨,早晚就会奔赴辽西。

注释:

  • 去去: 多次离去,离别的意思。
  • 边城: 边境的城镇,象征离别和愁苦之地。
  • 愁眠: 因愁苦而无法入眠。
  • 夜闺: 夜晚的闺房。
  • 披衣: 披上衣服,表示起身。
  • 落月: 月光,象征思念和孤独。
  • 拭泪: 擦拭眼泪,表达伤感情绪。
  • 鸣鸡: 指鸡叫,象征早晨的到来。
  • 不愤: 不满。
  • 连年别: 连续多年的离别。
  • 长夜啼: 漫长的夜晚中悲伤的哭泣声。
  • 功成: 事业成功。
  • 应自恨: 应该自责。
  • 辽西: 指辽东的西边,表示远行的方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嘏(约 665 年—730 年),字子昂,唐代著名诗人,曾任职多地,后归隐。赵嘏的诗风清新婉约,尤以五言律诗见长,作品多描写边塞风光及思乡之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赵嘏游历边地、感受离别及思乡情怀之时。诗中表现了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以及离别后的愁苦心情,反映了他对人生际遇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真挚的思乡之情,展现了诗人对离别的无奈与深切的思念。开头以“去去边城骑”引入,显露了边境生活的艰辛和离愁别绪。夜晚的“愁眠掩夜闺”描绘了诗人在孤寂中辗转反侧的情景。诗人披衣窥月,象征着孤独的思考与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而“拭泪待鸣鸡”则显示出他对黎明的期盼,希望随着鸡鸣能有所慰藉。后面两句则表现了诗人对连年分别的无奈与愤懑,长夜的啼哭更是让人感受到深深的孤独和无助。结尾两句更是深刻地反映了对功成之后的自责与追问,既是对个人理想的反思,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让人感同身受,富有哲理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去去边城骑: 表达了诗人离开边城的情景,暗示着离别。
  2. 愁眠掩夜闺: 描述了因愁苦而无法入眠的状态。
  3. 披衣窥落月: 诗人披衣而起,透过窗户看月光,表示思念之情。
  4. 拭泪待鸣鸡: 期待鸡鸣,象征着新的一天的开始,心中却仍存悲伤。
  5. 不愤连年别: 表达了对长年离别的不满与愤懑。
  6. 那堪长夜啼: 长夜的啼哭,象征着无尽的思念与孤独。
  7. 功成应自恨: 在功成名就之时,反而感到自责,内心的愧疚。
  8. 早晚发辽西: 预示着早晚将去辽西,象征着前方的未知与远行。

修辞手法:

  • 比喻: 诗中将月光比作思念的象征,传达了对故乡的渴望。
  • 拟人: “长夜啼”赋予了“夜”以情感,增强了孤独感。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的手法,使得节奏感更强,如“披衣窥落月,拭泪待鸣鸡”。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离别与思乡的主题展开,表达了对亲情的思念和对人生际遇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与哲理性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 象征思念与孤独。
  • 鸡鸣: 代表希望与新的一天。
  • 边城: 象征离别与艰难的生活。
  • 长夜: 意喻孤独与无尽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去去边城骑”中的“边城”指的是什么地方?

    • A. 内地城市
    • B. 边境城市
    • C. 乡村
  2. 诗人为何“拭泪待鸣鸡”?

    • A. 希望能早日回家
    • B. 期待新的一天到来
    • C. 期待朋友来访
  3. “功成应自恨”中的“自恨”指的是什么情感?

    • A. 对成功的庆祝
    • B. 对离别的懊悔
    • C. 对人生的无奈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长恨歌》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 侧重于兄弟间的思念,情感更为深厚;而《昔昔盐》则更为个人化,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
  • 《长恨歌》: 叙述了一段爱情故事,情感绵长,和《昔昔盐》在主题上存在相似之处,但情感表现方式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