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两太师 李东阳 〔明代〕 和议是,塞外蒙尘走天子。 和议非,军前函首送太师。 议和生,议战死。 生国仇,死国耻。 两太师,竟谁是?
白话文翻译:
如果和议是对的,那么天子在塞外蒙受尘土,四处逃亡。 如果和议是错的,那么在军前,太师的首级被装在函中送回。 主张和议的人活下来,主张战斗的人死去。 活下来的人背负国家的仇恨,死去的人留下国家的耻辱。 两位太师,究竟谁是对的?
注释:
- 和议:指通过谈判达成和平协议。
- 塞外:指边疆地区。
- 蒙尘:比喻遭受困苦或流亡。
- 函首:指将首级装在函(匣子)中。
- 太师:古代官职,这里指重要的军事或政治领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明代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著称,对明代文学有较大影响。此诗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通过对比和议与战斗的两种结果,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中期,当时政治斗争激烈,和议与战争的争论不断。诗中提到的“两太师”可能指当时两位在和议与战争问题上立场对立的重要人物,通过他们的命运反映了国家的兴衰和个人的荣辱。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议与战斗的两种结果,深刻揭示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国家命运的脆弱。诗中“和议是”与“和议非”、“议和生”与“议战死”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选择带来的截然不同的后果。最后一句“两太师,竟谁是?”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即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谁的选择才是正确的,谁又能真正代表国家的利益。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蕴深远,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和议是,塞外蒙尘走天子。”:如果和议是对的,那么天子在边疆遭受困苦,四处逃亡。
- “和议非,军前函首送太师。”:如果和议是错的,那么在军前,太师的首级被装在函中送回。
- “议和生,议战死。”:主张和议的人活下来,主张战斗的人死去。
- “生国仇,死国耻。”:活下来的人背负国家的仇恨,死去的人留下国家的耻辱。
- “两太师,竟谁是?”:两位太师,究竟谁是对的?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和议是”与“和议非”、“议和生”与“议战死”的对比,强化了不同选择带来的后果。
- 设问:最后一句“两太师,竟谁是?”通过设问,引发读者对政治选择的深思。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国家命运的脆弱。通过对比和议与战斗的两种结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