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令 其一》
时间: 2025-01-06 04:57: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重云起。断桥外池塘水。晓来风定,竹枝相亚,残阳影里。多少风流,都在冷香疏蕊。江南千里。问折得谁能寄。几番归去,酒醒月满,阑干十二。且隐深溪,免笑等闲桃李。
白话文翻译:
山峦重叠,云雾升起。断桥外的池塘水波荡漾。清晨的风平静下来,竹枝互相依偎,在残阳的影子下。多少风流人物,都在这清冷的香气与稀疏的花蕊中。江南的美景绵延千里。谁能代我传递这份情意呢?几度归去,酒醒时月亮已满,阑干上有十二道影子。且隐居在深溪之中,免得被那些普通的桃李所嘲笑。
注释:
- 山重云起:形容山层叠而起,云雾缭绕,描绘出一种宁静的自然景象。
- 断桥:可能指一座往日繁华的桥,现在已残破。
- 池塘水:池塘里的水,象征着清澈与静谧。
- 晓来风定:早晨的风已经平静下来,带来了一种安宁的气氛。
- 竹枝相亚:竹枝彼此依偎,表现出一种和谐美好的景象。
- 冷香疏蕊:冷香指清冷淡雅的花香,疏蕊则是指花瓣稀疏,寓意风流人物的隐退。
- 江南千里:指江南的广阔与美丽。
- 问折得谁能寄:在问谁能将这份情感传递出去。
- 酒醒月满:醉酒醒来时,月亮已圆,暗指人事如梦。
- 阑干十二:可能指一个栏杆,象征着生活的美好与惆怅。
- 免笑等闲桃李:希望隐居避免被普通的桃花和李花所嘲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这首词的作者佚名,具体生平未详,但可以推测其生活在宋代。宋代的词风盛行,往往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见长,常表现出一种对自然和人事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变革、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中流露出对江南自然美的向往,以及对人事的感慨,反映了当时士人的情怀和生活状态。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优美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描绘了江南的自然美和人情冷暖。开篇以“山重云起”引入,勾勒出一幅山水相间的画面,随之而来的是对断桥和池塘的描写,展现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晓来风定”、“竹枝相亚”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温柔的情感。
“多少风流,都在冷香疏蕊”,这是对过去风流人物的追忆与感慨,隐含着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而“江南千里”则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与赞美。诗人希望有人能将自己的情感传递出去,而“几番归去,酒醒月满”则暗示着人在浮华背后,最终归于平静与淡然。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厚的情感,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诗人在深溪隐居的选择,也许是对世俗的逃避,彰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重云起:描绘了重山叠嶂,云雾弥漫的景象,给人以清新之感。
- 断桥外池塘水:断桥的存在让人感受到往日的辉煌与现在的凋零,池塘水清澈,增强了诗的意境。
- 晓来风定:清晨的宁静,营造出一种安逸的氛围。
- 竹枝相亚:竹枝之间的依偎,表现了自然的和谐美好。
- 残阳影里:夕阳的余晖给景色增添了温暖的色调。
- 多少风流,都在冷香疏蕊:对曾经风流人物的追忆,隐含着对生活的感慨。
- 江南千里:江南美景的广阔,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
- 问折得谁能寄:向往有人能够代为传递情感。
- 几番归去,酒醒月满:经历了几次归去,醒酒时月圆意指人事如梦。
- 阑干十二:栏杆上的影子,象征生活的美好与惆怅。
- 且隐深溪,免笑等闲桃李:希望隐居,以避免被世俗的桃李所嘲。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山重云起”比喻自然的壮丽。
- 拟人:如“竹枝相亚”赋予竹子以人类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对仗工整感,增强了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人事变迁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及对往昔的追忆。通过对江南景色的赞美,诗人展现了内心的宁静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高远与坚韧。
- 云:象征变幻与灵动。
- 水:象征清澈与柔和。
- 竹:象征高洁与清雅。
- 残阳:象征时光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桃李:象征平凡与世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自然元素有哪些?
- A. 山、云、水
- B. 花、鸟、风
- C. 太阳、月亮、星星
-
“冷香疏蕊”中的“冷香”指的是什么?
- A. 温暖的气息
- B. 清淡的花香
- C. 烟雾缭绕
-
诗人希望将情感寄托于谁?
- A. 自己
- B. 风流人物
- C. 其他人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现了对往事的追忆,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
- 苏轼《水调歌头》:更为豪放,展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感悟。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在自然与人事间的不同情感表达,以及对生活的不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