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时危挹佳士,惨淡随回鹘。佯狂真可哀,死泪终映睫。
白话文翻译:
在国家危难之际,希望能有杰出的人士挺身而出,但现实却是悲惨的景象如同回鹘人(古代一个游牧民族)的到来。假装疯狂的状态其实令人悲哀,死去的泪水终究映照在眼睫上。
注释:
- 时危:国家危难之时。
- 挹:引导、吸引。
- 佳士:优秀的人士。
- 惨淡:悲惨、凄凉。
- 回鹘:指回鹘人,古代一个游牧民族,曾对中原地区造成威胁。
- 佯狂:假装疯癫。
- 真可哀:实在令人感到悲哀。
- 死泪:指绝望中的眼泪。
- 映睫:映照在睫毛上。
典故解析:
“回鹘”在唐代曾是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他们的军事行动对中原王朝构成了威胁。诗中提到“回鹘”,暗示了社会动荡与外敌入侵的背景,反映了国家危急时的无奈与悲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宋瑞,号履善,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在国家沦陷之际,坚守忠诚,在抗元斗争中表现出色,最终为国殉道。他的诗歌多表现忠贞、悲壮的情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国家面临元朝的侵略与统治,文天祥的心中充满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与悲伤,表达了他对杰出人才缺乏的渴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歌鉴赏:
此诗短小却意义深远,展现了诗人在国家危难之际的忧虑和绝望。开篇强调“时危”,显示出国家的动荡与不安,接着提到“佳士”的缺乏,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求。诗中的“惨淡”一词,传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悲伤。接下来的“佯狂真可哀”则深刻反映了在绝望中人们所采取的逃避方式,或许是为了自我保护,或许是为了掩盖内心的痛苦。最后一句“死泪终映睫”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的哀伤,似乎在预示着人们在困境中无力自拔的深重悲哀。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国家的痛心,也有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时危挹佳士:在危机时刻,渴望有杰出的人士来拯救国家。
- 惨淡随回鹘:现实却是如同回鹘侵扰般的惨淡局面,令人心碎。
- 佯狂真可哀:假装疯癫的状态令人痛心,实际上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 死泪终映睫:绝望中的泪水最终只会在眼睫上流淌,无法改变命运。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国家的危难比作回鹘的侵扰,增强了悲剧感。
- 拟人:用“死泪”表达了深重的情感与无奈,赋予泪水以感情。
- 对仗:诗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国家危机与人才缺乏的描绘,表达了文天祥对家国前途的忧虑与渴望,以及对人性无奈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佳士:代表人才与希望,象征着国家的未来。
- 回鹘:象征外敌入侵与社会动荡,反映了国家危机。
- 死泪:象征绝望与悲伤,体现了诗人的内心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佳士”指的是什么? A. 优秀的人士
B. 历史人物
C. 战士
D. 官员 -
“惨淡随回鹘”中的“惨淡”意味着什么? A. 灰暗
B. 悲惨
C. 美好
D. 明亮 -
诗人对国家目前的状况持什么态度? A. 乐观
B. 绝望
C. 无所谓
D. 满意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侠客行》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文天祥的《林检院琦第一百三十五》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动乱的忧虑,但文天祥更加强调个人的无奈与对人才的渴求,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了对社会动荡的深切感受与家国情怀。两者都是对时代苦难的深刻反映,却各有侧重。
参考资料:
- 《文天祥诗文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