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城西别元九
白居易 〔唐代〕
城西三月三十日,
别友辞春两恨多。
帝里却归犹寂寞,
通州独去又如何。
白话文翻译:
在城西的三月三十日,
与朋友分别,心中多有不舍。
虽然回到帝都,却依然感到孤寂,
即使独自去通州,又能如何呢?
注释:
- 城西:指的是长安城的西边,唐代的都城。
- 三月三十日:特指时间,春天即将结束。
- 别友:与朋友分别。
- 辞春:告别春天,含有对春天的留恋。
- 两恨多:有两种怨恨或不满的情绪。
- 帝里:帝都,即长安,唐朝的首都。
- 通州:指通州,地名,古时常与长安相对。
- 寂寞:孤单,空虚的感觉。
典故解析:
本诗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典故,但“春”作为自然界的象征,常常代表着生机与希望,而“别友”则是友情的深刻体现。在唐代的文化背景中,友谊与离别是常见的主题。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平易近人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著称。他的诗作涵盖了爱情、友情、社会问题等多个方面。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春天的季节,正值离别之际,表达了对朋友的眷恋及对孤独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城西别元九》是一首写友谊与离别的诗,作品通过对春天的告别与朋友的离别,把诗人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送别的场景,春天的结束与友人的离去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幅离愁别绪的画面。诗人以“春两恨多”来表现自己对春天与友人的不舍,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他内心的痛苦与惆怅。
接下来的两句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孤独感。即便回到繁华的帝都长安,诗人却感到无比的寂寞,孤身一人前往通州又能如何呢?通过对比,诗人反映了外在繁华与内心孤寂之间的矛盾,极具感染力。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展现了白居易诗作的平易近人和深邃的情感层次,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同身受,体会到那种深切的离愁与孤独。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城西三月三十日:诗人设定了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增强了情境的真实感。
- 别友辞春两恨多:表达了与朋友离别时的惆怅与对春天的留恋。
- 帝里却归犹寂寞:虽然回到长安,但内心仍感孤独。
- 通州独去又如何:质疑自己即使去往通州,孤独的感觉依旧存在。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别友”“辞春”形成对仗,增强了节奏感。
- 反问:最后一句的“又如何”,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对孤独的深刻思考。
-
主题思想: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与离别的痛苦,以及在繁华背后潜藏的孤寂。
意象分析:
- 春:象征着生命与希望,离去的春天暗示着美好时光的结束。
- 友:代表友情与人际关系,离别带来的情感冲击。
- 寂寞:表现内心孤单的情感,映射出人类在社会中的孤独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时间是哪个月的哪一天?
A. 三月二十日
B. 三月三十日
C. 四月一日
D. 四月三十日 -
“帝里却归犹寂寞”中的“帝里”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洛阳
B. 长安
C. 杭州
D. 成都 -
诗人对朋友的离别有什么样的情感?
A. 轻松愉快
B. 不舍与惆怅
C. 愤怒与失望
D. 忘却与释然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赠友人》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赠友人》相比,白居易的《城西别元九》更加强调内心的孤独与惆怅,而李白的作品则更多地表现出豪放与洒脱的气质。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位诗人在表达友情与离别时的不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