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成二年夏闻新蝉赠梦得》

时间: 2025-01-19 16:51:25

十载与君别,常感新蝉鸣。

今年共君听,同在洛阳城。

噪处知林静,闻时觉景清。

凉风忽袅袅,秋思先秋生。

残槿花边立,老槐阴下行。

虽无索居恨,还动长年情。

且喜未聋耳,年年闻此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开成二年夏闻新蝉赠梦得
唐代:白居易

十载与君别,常感新蝉鸣。
今年共君听,同在洛阳城。
噪处知林静,闻时觉景清。
凉风忽袅袅,秋思先秋生。
残槿花边立,老槐阴下行。
虽无索居恨,还动长年情。
且喜未聋耳,年年闻此声。


白话文翻译:

十年来我与你相别,常常听到新蝉的鸣叫。今年我们再次相聚,在洛阳城里一起听蝉声。蝉鸣声中知道林子是多么宁静,听到这声音时感到景色是多么清新。凉风忽然轻轻吹来,秋天的思绪先于秋天而生。站在残开的芙蓉花旁,走在老槐树的阴影下。虽然没有孤独的怨恨,却依然激起了长久的情感。值得庆幸的是我的耳朵没有失聪,年年都能听到这个声音。


注释:

字词注释:

  • 十载:十年。
  • :听到。
  • 噪处:蝉鸣的地方。
  • 凉风:清凉的风。
  • 袅袅:轻轻飘动的样子。
  • 秋思:秋天的思绪。
  • 残槿:残留的芙蓉花。
  • 索居恨:对孤独生活的怨恨。

典故解析:

  • 蝉鸣:古时常用蝉鸣象征离别与思念,蝉的叫声在夏季尤为响亮,代表着生命的延续和时间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齐名,被誉为“诗王”。他一生创作大量诗歌,内容涉及政治、民生、爱情等,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诗作创作于开成二年(837年),当时白居易与友人梦得重逢于洛阳,因蝉鸣而引发对往昔的回忆,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蝉鸣为引子,回忆与友人梦得十年的离别,情感真挚而细腻。诗人通过蝉声的聆听,感受到岁月的流逝与友情的珍贵,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诗中的意象丰富,运用了“凉风”、“残槿花”、“老槐”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温暖而宁静的氛围。特别是“虽无索居恨,还动长年情”一句,展现了诗人对友谊的执着,尽管生活中没有孤独怨恨,依然心中充满了情感的温暖。整首诗充满了淡淡的秋意,正如诗人所感受到的那样,凉风拂来,思绪随之而起,既有对过去的眷恋,也有对未来的期待,语言简练而富有节奏感,使得整首诗既富有音乐性,又引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十载与君别,常感新蝉鸣。
    十年来与朋友分离,常常听到新蝉的鸣叫,唤起对友人的思念。

  2. 今年共君听,同在洛阳城。
    今年终于能和朋友一起聆听蝉声,重聚于洛阳这座城。

  3. 噪处知林静,闻时觉景清。
    在蝉鸣的嘈杂中,知道林子是多么宁静,听到声音时,感受到景色是多么清新。

  4. 凉风忽袅袅,秋思先秋生。
    凉风忽然轻轻吹来,带来秋天的思绪,似乎提前感受到秋意。

  5. 残槿花边立,老槐阴下行。
    站在残开的芙蓉花旁,走在老槐树的阴影下,描绘出宁静的夏秋交替的景象。

  6. 虽无索居恨,还动长年情。
    尽管没有孤独的怨恨,心中却依然激荡着长久的情感。

  7. 且喜未聋耳,年年闻此声。
    值得庆幸的是我的耳朵没有失聪,每年都能听到这动人的声音。

修辞手法:

  • 拟人:如“凉风忽袅袅”,似乎给风赋予了生命。
  • 对仗:如“残槿花边立,老槐阴下行”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在重聚时的欣喜与对往昔的怀念,透过蝉鸣引发出深厚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命与时间,代表了思念与回忆。
  • 凉风:象征清凉与宁静,带来思绪的转变。
  • 残槿花:象征美好的事物终将消逝,带有些许惆怅。
  • 老槐:象征岁月的沉淀,承载着友谊的根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王维

  2. 诗中提到的“凉风”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夏天的炎热
    B. 秋天的清凉
    C. 冬天的寒冷
    D. 春天的温暖

  3. 诗人写这首诗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怨恨
    B. 思念
    C. 幸福
    D. 忧愁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蝉》——李白
  •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诗词对比:

  • 李白的《蝉》:同样以蝉为主题,表现了孤独与清高的气质。
  • 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通过描绘夏日景象,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情感更为浓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