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山寺》

时间: 2025-01-17 09:20:22

升山自古道飞来,此是神功不可猜。

气色虽然离禹穴,

峰峦犹自接天台。

岩边折树泉冲落,顶上浮云日照开。

南望闽城尘世界,千秋万古卷尘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升山自古道飞来,此是神功不可猜。气色虽然离禹穴,峰峦犹自接天台。岩边折树泉冲落,顶上浮云日照开。南望闽城尘世界,千秋万古卷尘埃。

白话文翻译

这座升山自古以来就是通往仙境的道路,是不可思议的神力所在。虽然它的气色远离了大禹的墓穴,但山峰依旧与天台相连。岩边的树木折而成溪水奔流而下,山顶上的浮云在阳光照耀下绽放。向南望去,闽城在尘世的烟尘中,千秋万古都被卷入了尘埃之中。

注释

  • 升山: 指的是一座山,象征着通往高远境界的道路。
  • 神功: 指的是一种超凡的力量或技艺。
  • 禹穴: 传说中大禹的埋葬之地,象征着历史的厚重。
  • 天台: 可能是指天台山,表示高峻的山峰。
  • 折树: 指山石间的树木因风雨等原因折断。
  • 泉冲落: 指泉水从岩石上流下,形象生动。

典故解析

  • 大禹: 大禹是中国古代治水的英雄,代表着智慧与勇气。他的墓穴象征着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积淀。
  • 天台: 天台山是佛教名山,象征着灵性和超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朴,唐代诗人,以山水诗著称,擅长描绘自然景观和表达个人情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带有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升山寺》作于周朴游历升山时,表达了他对自然山水的赞美和对人世浮华的思考。此时唐代社会繁荣,但也带来许多世俗的纷扰,诗人借此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向往。

诗歌鉴赏

《升山寺》是一首描绘升山自然景观及其哲理思考的诗作。诗中描绘的升山不仅是一座山,更是通往理想境界的象征。开篇的“升山自古道飞来”,以一种沉稳的语气引入,隐含着这座山的神秘和高远。接着“气色虽然离禹穴,峰峦犹自接天台”,诗人通过历史的对比,表现出即便与历史名人相距甚远,这座山依旧巍峨耸立,给人以启示。

中间的“岩边折树泉冲落,顶上浮云日照开”,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了山的生机与灵动。泉水奔流,云雾缭绕,给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感觉,仿佛一切纷扰都在此刻得到了洗净。

最后的“南望闽城尘世界,千秋万古卷尘埃”,则是对人世间繁华与历史的反思。诗人在高处俯瞰,看到的是尘世的繁杂和历史的积淀,感慨万千。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升山自古道飞来: 指升山自古以来就是人们通往高处的路。
  2. 此是神功不可猜: 这座山的力量和美丽难以琢磨。
  3. 气色虽然离禹穴: 尽管山的气息与大禹之墓相距遥远。
  4. 峰峦犹自接天台: 山峰仍然高耸,与天台相连,象征着高远的理想。
  5. 岩边折树泉冲落: 岩石旁树木被风折断,泉水奔流而下,生动体现自然的力量。
  6. 顶上浮云日照开: 山顶的浮云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更加明亮。
  7. 南望闽城尘世界: 向南望去,看到闽城的繁华与尘世的纷扰。
  8. 千秋万古卷尘埃: 凡尘中的历史与繁华,随着时间的推移,终将化为尘埃。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升山比作通往理想的道路。
  • 拟人: 描述自然景观时赋予其生命,如“泉冲落”。
  • 对仗: 以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描绘升山的自然景观,表达对人世繁华的思考与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诗人用自然的美来反衬尘世的纷扰,展示了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升山: 象征理想与追求。
  • 禹穴: 传递历史的厚重感。
  • 云、泉: 代表自然的灵动与清新。
  • 闽城: 代表尘世的繁华与纷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升山寺》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周朴
    •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禹穴”指的是什么?

    • A. 一座山
    • B. 大禹的墓穴
    • C. 一条河
  3. 诗人通过什么自然景观表达了对尘世的思考?

    • A. 山峰
    • B. 流泉
    • C. 浮云

答案

  1. B. 周朴
  2. B. 大禹的墓穴
  3. A. 山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 同样描绘山水,但更侧重于孤独与宁静的情感。
  • 李白的《庐山谣》: 强调山的神秘与壮丽,表达豪放不羁的个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周朴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