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梅三绝》

时间: 2025-01-04 11:56:35

功名高并蜀山苍,已矣封州道路长。

岁晚凛然何所以,暗香疏影正昏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比梅三绝
作者: 潘桂 〔宋代〕

功名高并蜀山苍,已矣封州道路长。
岁晚凛然何所以,暗香疏影正昏黄。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功名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诗的前两句写道,功名像蜀山那样高耸,但如今的道路却遥远漫长,似乎已经失去了追逐的意义。后两句则描绘了年末的凄清景象,暗香和疏影在昏黄的光线中显得孤寂,表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梅花的欣赏。

注释:

字词注释:

  • 功名:指功绩和名声,古代人追求的目标。
  • 蜀山苍:蜀山高耸入云,象征高远的理想。
  • 已矣:表示完结,失去的意思。
  • 封州:指偏远的地方,象征人生的困境。
  • 凛然:形容气候寒冷,也形容态度严肃。
  • 暗香:梅花的香气,含蓄而不张扬。
  • 疏影:树影稀疏,形容梅花的影子。
  • 昏黄:形容光线暗淡,气氛萧瑟。

典故解析:
本诗并没有明显的典故,但在表现梅花的气质上,梅花在中国文学中常常象征坚韧、高洁,与诗人追求的理想相呼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潘桂,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多以抒情见长,特别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之时,士人普遍感受到功名难以实现的无奈,诗人借梅花的暗香和疏影,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的感慨。

诗歌鉴赏:

《比梅三绝》通过描写梅花,表达了诗人对功名与理想的思考。诗的前两句采取了对比手法,蜀山的高耸与道路的漫长形成鲜明对照,暗示了理想的遥远与实现的艰难。后两句则通过描绘梅花在岁末时的暗香与疏影,表现出一种孤独与凄凉的情感,梅花虽在寒冬中独自绽放,却又显得暗淡无光,正如诗人内心的失落。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使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对仗和比喻,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通过梅花的描写,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更反映了对人生、对理想的深刻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功名高并蜀山苍:诗人用蜀山的高大来比喻功名的伟大,强调理想的崇高。
  • 已矣封州道路长:表达现实的无奈,功名已成往事,通往理想的道路却漫长而艰辛。
  • 岁晚凛然何所以:在岁末时节,问何以如此凛然,暗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暗香疏影正昏黄:梅花的暗香和稀疏的影子在昏黄的光线中,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功名比作蜀山,象征性地表达理想的高远。
  • 对仗:上下句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映衬:通过描写梅花的暗香与疏影,映衬出诗人内心的感受。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在追求功名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无奈,同时也表现出对梅花坚韧不拔品质的欣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蜀山:象征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梅花:象征坚韧、高洁的品格。
  • 暗香:象征隐秘与内敛的美。
  • 疏影:象征孤独与疏离感。
  • 昏黄:象征凋零与时光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蜀山苍”主要象征什么?
    A. 高远的理想
    B. 冷酷的现实
    C. 迷人的风景
    D. 哀伤的情感

  2. “暗香疏影”在诗中传达了什么情感?
    A. 欢愉
    B. 孤寂
    C. 兴奋
    D. 疲惫

  3. 该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自然之美
    B. 人生的孤独与追求
    C. 友情的可贵
    D. 爱情的甜蜜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题西林壁》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潘桂的《比梅三绝》更倾向于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达了对爱情的思考与感慨。两者均使用了自然意象来寄托情感,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梅花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