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千岩续藁》

时间: 2025-01-01 18:16:37

诗老毫端别有春,岩前草木也精神。

锦囊留得灵犀在,辟尽人间俗子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读千岩续藁
作者: 史弥宁 〔宋代〕

诗歌内容:
诗老毫端别有春,
岩前草木也精神。
锦囊留得灵犀在,
辟尽人间俗子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于诗歌和自然的深刻感受。诗人认为,老诗人在笔端中蕴含着春天的气息,岩石前的草木也充满生机。诗人将自己的灵感和智慧储存在锦囊之中,这样就可以避开人间的浮华与尘世的俗气。


注释:

  • 毫端:指笔尖,写作时的工具。
  • :象征着生命与希望,也暗示诗歌的生命力和活力。
  • 精神:指草木的生机和气韵。
  • 锦囊:比喻诗人的才华和思想,暗指诗歌的创作。
  • 灵犀:指心灵相通,形容诗人的思维和情感的敏锐。
  • 辟尽:去除、排除的意思。
  • 俗子尘:指世俗的尘埃和琐碎的事情。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史弥宁(生卒年不详),字君复,号三山,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宋代,正值士人对诗歌和自然的热爱之时,反映了当时文人对清新脱俗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诗人对自然与诗歌的独特理解,展现了其内心的宁静与超脱。首句“诗老毫端别有春”便直接点明了诗歌的魅力和生机,暗指古诗中的智慧和情感如春天般蓬勃。其次“岩前草木也精神”则以自然界的草木比拟诗歌的生动,展现了诗人在自然与文学之间的深刻共鸣。后两句“锦囊留得灵犀在,辟尽人间俗子尘”则通过比喻表达了诗人的创作意图和内心的追求,强调了诗歌的高洁与灵性的价值,远离世俗的纷扰。这种对比手法让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深度,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立思考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诗老毫端别有春”:古诗在笔尖流淌下,蕴含着春天的气息,象征诗歌的生机。
    • “岩前草木也精神”:草木在岩石前生机勃勃,体现出自然的活力。
    • “锦囊留得灵犀在”:诗人将灵感和创意储存于心,彰显其才华。
    • “辟尽人间俗子尘”:避免世俗的纷扰,追求更高尚的境界。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诗与春天、草木等自然元素相联系,形象生动。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对称,韵律和谐。
  • 主题思想

    • 诗歌强调了艺术的纯净与自然的生机,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超脱和对高尚境界的追求。

意象分析:

  • :象征着生命的希望与活力。
  • 草木:生动的自然景象,表现出诗人的生机和灵性。
  • 锦囊:象征着智慧与创作的积累。
  • :世俗的俗气,代表了生活中的纷扰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毫端”指的是什么?

    • A) 笔尖
    • B) 书法
    • C) 诗歌
  2. “锦囊留得灵犀在”中的“灵犀”指的是什么?

    • A) 心灵的敏感
    • B) 一种诗歌
    • C) 某种植物
  3. 诗人希望辟尽什么?

    • A) 自然
    • B) 世俗的尘埃
    • C) 诗歌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可以将史弥宁的《读千岩续藁》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探讨两位诗人在自然描写上的异同以及对人生哲理的理解。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相关文献和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