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石榴花 王禹偁 〔宋代〕
王母庭中亲见栽,张骞偷得下天来。 谁家巧妇残针线,一撮生红熨不开。
白话文翻译:
在王母的庭院中亲自见到栽种,张骞偷得从天上带下来。 哪家巧妇留下的残破针线,一撮鲜红的花瓣无法熨平。
注释:
- 王母:指西王母,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传说中掌管不死药和仙桃。
- 张骞:西汉时期的外交家和探险家,传说他曾出使西域,带回了许多珍奇异物。
- 巧妇:指技艺高超的妇女,这里比喻石榴花。
- 生红:指鲜红的颜色,这里指石榴花的颜色。
典故解析:
- 王母庭中:源自中国古代神话,西王母居住在昆仑山,其庭中有仙桃等奇珍异物。
- 张骞偷得:张骞出使西域的传说中,他带回了许多西域的珍宝,这里比喻石榴花是从天上带来的珍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北宋初年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明快流畅著称,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此诗通过对石榴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王禹偁在观赏石榴花时,受到启发而作。石榴花鲜艳夺目,常被用来象征富贵和繁荣,诗人通过神话传说和生动的比喻,赋予石榴花以更深的文化内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石榴花为主题,通过神话传说和生动的比喻,赋予石榴花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首句借用西王母的神话,将石榴花置于一个神圣而高贵的背景中,增强了其神秘感和珍贵性。第二句通过张骞的传说,将石榴花与天上的珍宝相联系,进一步提升了其价值。后两句则通过巧妇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石榴花的美丽和难以复制的独特性,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王母庭中亲见栽:借用西王母的神话,将石榴花置于一个神圣而高贵的背景中,增强了其神秘感和珍贵性。
- 张骞偷得下天来:通过张骞的传说,将石榴花与天上的珍宝相联系,进一步提升了其价值。
- 谁家巧妇残针线:通过巧妇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石榴花的美丽和难以复制的独特性。
- 一撮生红熨不开:形象地描绘了石榴花的鲜艳和难以熨平的特性,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巧妇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石榴花的美丽和难以复制的独特性。
- 拟人:将石榴花拟人化,赋予其人的特性和情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石榴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石榴花在这里不仅是自然界的一种美丽花朵,更是象征着富贵和繁荣的文化符号。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王母庭中:神圣而高贵的背景。
- 张骞偷得:天上的珍宝。
- 巧妇残针线:美丽和难以复制的独特性。
- 一撮生红:鲜艳和难以熨平的特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王母”是指什么? A. 西王母 B. 东王公 C. 玉帝 D. 观音菩萨
-
诗中提到的“张骞”是谁? A. 唐代诗人 B. 西汉外交家 C. 东汉将军 D. 宋代画家
-
诗中“巧妇残针线”比喻什么? A. 石榴花的美丽 B. 石榴花的难以复制 C. 石榴花的鲜艳 D. 石榴花的难以熨平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通过对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诗词对比:
- 王禹偁的《咏石榴花》与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其六》都通过对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但王禹偁的诗更多地融入了神话传说和生动的比喻,赋予了石榴花更深的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王禹偁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有助于理解诗中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