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尉愿惇夫以琳上人书诗为示次韵》
时间: 2025-01-01 16:01: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勉强冠裳四十馀,同官早岁亦山居。
朝来过我三竿日,袖有幽僧数纸书。
家住一廛何计反,官供五斗未应无。
闻渠秋后来相访,脱粟藜羹只自如。
白话文翻译:
我勉强穿着这身衣服,已经四十多年岁月,
和同事一起生活在山中,早年时光也曾如此。
今天早上,阳光已经升起三竿,
袖中藏有一位隐士给我送来的几本书。
我居住在一家小店,生活不知如何改变,
官府供给的五斗米,尚且不应该是没有的。
听说他秋天会来拜访我,
我只需准备一些简单的粟米和藜麦汤接待他。
注释:
- 冠裳:指衣服、服饰。
- 同官:指和自己同样做官的人。
- 三竿日:古代用来测量时间的,三竿日指太阳升起了三竿(相当于大约一个小时)。
- 幽僧:隐居的僧人,这里指代有修道之人。
- 廛:小店,指作者居住的地方。
- 脱粟藜羹:指用粟米和藜麦煮的汤,简单的菜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美,号晦庵,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是苏轼的弟弟,和兄长一起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他在诗、文、词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尤其以诗词见长,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苏辙晚年,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思念。诗中流露出对简朴生活的珍视和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官场与隐居生活之间的感慨,展现了他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思考。诗的开头,作者以“勉强”自谦,透露出一种对年龄和身份的无奈与反思。四十多年的官场生涯让他感到疲惫,而与同官的山居生活则让他回想起那段简朴而宁静的日子。接下来的描写透过“朝来过我三竿日”,营造出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气息,体现了他对自然和书卷的向往,仿佛在说,虽然身在官场,但心灵依然渴望自由。
“袖有幽僧数纸书”一句,传达出一种隐者的智慧与宁静,突显出友谊与知识的珍贵,书信的到来犹如心灵的慰藉。随后,作者提到自己居住的“小店”,与“官供五斗”的对比,反映出他对官职与生活的思考,虽然供给不多,但内心却自足。这种自足的思想贯穿全诗,表达了对物质生活的不追求。
最后提及“闻渠秋后来相访”,展现出作者对友人的期待与珍重,简单的“脱粟藜羹”则透出亲切与温馨,体现了对友情的珍惜与生活的真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勉强冠裳四十馀:自谦地说自己已四十多岁,穿着官服感到不自在。
- 同官早岁亦山居:回忆年轻时与同事一起隐居在山中的日子。
- 朝来过我三竿日:描述早晨阳光明媚,暗示时间的流逝。
- 袖有幽僧数纸书:隐士送来的书籍,象征智慧与友谊。
- 家住一廛何计反:质疑自己居住的简陋小店,生活的转变。
- 官供五斗未应无:虽然官府供给的米并不丰富,但仍有生活保障。
- 闻渠秋后来相访:期待秋天友人来访,表现对友情的珍视。
- 脱粟藜羹只自如:准备简单的食物,流露出朴素生活的满足。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勉强冠裳四十馀”与“同官早岁亦山居”,形成对比。
- 比喻:将书籍比作隐士的智慧,强调其重要性。
- 意象:阳光、书信、简单的食物等意象交织,传达出生活的宁静与友谊的珍贵。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官场与隐居生活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对内心宁静与友谊的渴望,表达了对物质生活的不追求与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阳光:象征希望与光明,代表美好的生活状态。
- 幽僧:象征智慧与宁静,强调精神生活的重要性。
- 书籍:代表知识和友谊,是内心慰藉的重要来源。
- 简单的食物:象征朴素生活的真实与满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幽僧”指的是? A. 诗人的朋友
B. 隐居的僧人
C. 官场同事 -
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是? A. 追求奢华
B. 珍惜简单的生活
C. 忽视人际关系 -
“闻渠秋后来相访”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期待? A. 自己的官职
B. 友人的来访
C. 书籍的到来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苏辙的《郭尉愿惇夫以琳上人书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体现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苏辙的诗更加注重友谊与人际关系,而王维则在描绘自然景色中流露出对孤独的哲思。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