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庐山山阳七咏 其二 漱玉亭》

时间: 2025-01-14 23:18:07

山回不见落银潢,馀溜喧豗响石塘。

目乱珠玑溅空谷,足寒雷电绕飞梁。

入瓶铜鼎春茶白,接竹斋厨午饭香。

从此出山都不弃,满田粳稻插新秧。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庐山山阳七咏 其二 漱玉亭
作者: 苏辙

山回不见落银潢,
馀溜喧豗响石塘。
目乱珠玑溅空谷,
足寒雷电绕飞梁。
入瓶铜鼎春茶白,
接竹斋厨午饭香。
从此出山都不弃,
满田粳稻插新秧。

白话文翻译:

山的回环处看不到银色的水流落下,
余音袅袅在石塘中回响。
目光迷乱,像珠子溅起水花在空谷中,
脚下寒气逼人,雷电环绕着飞梁。
走进瓶中、铜鼎里,春天的茶水洁白无瑕,
走进竹子搭成的斋厨,午饭散发着香气。
从此出山后不再抛弃,
稻田里满是新插的粳稻秧苗。

注释:

  • 落银潢:银色的水流。
  • 馀溜:剩余的水流。
  • 喧豗:喧闹的声音。
  • 珠玑:形容闪耀的水珠。
  • 足寒:脚感到寒冷。
  • 雷电:隐喻自然的力量。
  • 铜鼎:古代烹饪器具,象征丰盛的春茶。
  • 竹斋:用竹子搭成的简易厨房。
  • 粳稻:一种优质大米的稻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涪翁,北宋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细腻,善于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游庐山山阳七咏》是苏辙在游览庐山时创作的,描绘了庐山的自然美景和个人的感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游庐山山阳七咏 其二 漱玉亭》以其清新自然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庐山的美丽风光。诗的开头通过“山回不见落银潢”引入了庐山的环境,给人一种深邃和神秘的感觉,仿佛在描绘一种难以捉摸的自然之美。接着,诗人用“馀溜喧豗响石塘”描绘了山间的水流声,进一步增强了自然的动感。之后的“目乱珠玑溅空谷”则用比喻手法,将水珠与珍珠相提并论,巧妙地展现了自然景象的璀璨与美丽。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入瓶铜鼎春茶白,接竹斋厨午饭香”,引入了日常生活的场景,体现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珍视和对自然馈赠的感激。最后一句“从此出山都不弃,满田粳稻插新秧”更是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依恋,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整首诗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既有对庐山壮美景色的赞美,也有对人间烟火的热爱,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热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回不见落银潢:山的回环处看不到水流的落下,暗示着深邃的山景。
  • 馀溜喧豗响石塘:余音在石塘中回荡,表现出自然的声音。
  • 目乱珠玑溅空谷:水珠如同珍珠般飞溅,营造出一种美丽的视感。
  • 足寒雷电绕飞梁:脚下的寒意和雷电环绕,增强了自然的力量感。
  • 入瓶铜鼎春茶白:春茶的白色象征纯净,暗示出优雅的生活。
  • 接竹斋厨午饭香:竹斋中厨房的香气,表现出田园生活的美好。
  • 从此出山都不弃:表达对自然的眷恋。
  • 满田粳稻插新秧:象征着丰收的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珠比作珍珠,增强了美感。
  • 对仗:如“入瓶铜鼎春茶白”与“接竹斋厨午饭香”,形成对称,增强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庐山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自然和宁静。
  • :象征生命与流动的美。
  • :象征生活的清新与纯净。
  • 稻田:象征丰收和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银潢”指的是哪种自然现象?
    • A. 月光
    • B. 水流
    • C. 星光
  2. “目乱珠玑溅空谷”中的“珠玑”是比喻什么?
    • A. 银子
    • B. 水珠
    • C. 花瓣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 B. 对自然的依恋
    • C. 对旅行的厌倦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by 李白
  • 《早发白帝城》by 李白

诗词对比:

  • 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苏辙更注重生活的细腻感受,而王维则更倾向于抒发内心的孤独与宁静。

参考资料:

  • 《苏辙集》
  • 《宋代诗词选读》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