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秋》

时间: 2024-09-19 21:15:00

天河渐近鹊桥时,一夜风吹斗柄移。

金井梧桐元未觉,画廊蟋蟀已先知。

青灯耿耿还相伴,白发萧萧只自悲。

犹胜玉门关外客,卧听沙雁数归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新秋
陆游 〔宋代〕

天河渐近鹊桥时,一夜风吹斗柄移。
金井梧桐元未觉,画廊蟋蟀已先知。
青灯耿耿还相伴,白发萧萧只自悲。
犹胜玉门关外客,卧听沙雁数归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到来。银河逐渐接近了鹊桥的时节,一夜之间,风吹动了北斗星的斗柄。金井边的梧桐树还没有察觉到秋的来临,而画廊里的蟋蟀却已经先知。青灯下孤独相伴,白发苍苍的我只能自感悲伤。比起玉门关外的客人,我倒更愿意躺在这里,听着沙雁归来的声音,数着它们的归期。

注释:

  • 天河:古代对银河的称呼。
  • 鹊桥:指牛郎织女相会的桥,传说每年七夕时,喜鹊搭成的桥。
  • 斗柄:指北斗星的指向,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金井:指金井梧桐,象征着秋天的景象。
  • 蟋蟀:指秋虫,蟋蟀在秋天鸣叫,预示着季节的变换。
  • 青灯:指夜晚的灯光,象征着孤独的心情。
  • 白发萧萧:形容年老白发,表达诗人的感慨。
  • 玉门关:古代边关,象征离乡与思乡之情。
  • 沙雁:指大雁,象征迁徙与归来的期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出生于浙江绍兴。他一生致力于抵抗金朝的侵略,诗风豪放悲壮,作品表达了强烈的民族情感和个人情怀。他的诗作题材广泛,风格多变,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感受。

创作背景:
《新秋》创作于陆游晚年,正值其经历了许多国家动荡与个人失意。诗中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秋天的思考,反映了他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陆游的《新秋》用清新优雅的笔触描绘秋天的来临,并寄托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哀伤和对故乡的思念。首句“天河渐近鹊桥时”直接引入秋天的主题,以牛郎织女的传说作为背景,使人感受到浓厚的文化韵味。同时,北斗星的变化暗示着时光的流转,令人感到岁月无情。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金井的梧桐和画廊的蟋蟀,展现了秋天的气息逐渐渗透到生活中,蟋蟀的鸣叫更是秋天的象征,预示着季节的变换。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个人的情感,青灯相伴、白发萧萧,诗人以自身的孤独与悲伤为背景,表达了对岁月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感慨。最后一句“犹胜玉门关外客,卧听沙雁数归期”将思乡情绪推向高潮,诗人即使身处家中,也感受到外界游子的孤独与思念,渴望着归来的期盼。整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陆游对人生、时间和自然的深刻思考,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河渐近鹊桥时:秋季来临,银河显现出鹊桥的时节。
  • 一夜风吹斗柄移:一夜之间,风吹动了北斗星,暗示时光的流逝。
  • 金井梧桐元未觉:金井边的梧桐树尚未察觉秋天的来临。
  • 画廊蟋蟀已先知:画廊中的蟋蟀早已感知到了秋意。
  • 青灯耿耿还相伴:夜晚的青灯孤独地陪伴着我。
  • 白发萧萧只自悲:年老白发的我只能自感悲伤。
  • 犹胜玉门关外客:比起在玉门关外的游子,身在此地的我更感悲凉。
  • 卧听沙雁数归期:躺着听沙雁归来的声音,心中默数它们的归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银河比作天河,鹊桥象征着爱情与团圆。
  • 拟人:蟋蟀“已先知”,赋予其感知秋天的能力。
  • 对仗:如“青灯耿耿”“白发萧萧”,形成对比,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现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孤独的心境及思乡的情感,展现了陆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细腻的情感表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河:象征浩瀚的银河,代表时间与空间。
  • 鹊桥:象征团圆与离别。
  • 蟋蟀:秋天的象征,传达季节的变化。
  • 青灯:孤独与思索的象征。
  • 沙雁:象征归乡的期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新秋》的作者是谁?

    • A. 白居易
    • B. 陆游
    • C. 李白
  2. 诗中提到的“天河”指的是哪个天体?

    • A. 太阳
    • B. 银河
    • C. 月亮
  3. 诗中“青灯耿耿”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欢乐
    • B. 孤独
    • C. 希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送别》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 对比陆游的《新秋》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但陆游更多地关注个人情感和思乡之情,而王维则偏向于自然的宁静与和谐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陆游诗文全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诗词经典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