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沙》
时间: 2025-01-01 13:26: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龙沙
作者: 潘兴嗣 〔宋代〕
五陵无限人,密视龙沙记。
龙沙虽未合,气象已灵异。
昔时蛟龙湫,半作桑麻地。
地形带江转,洲浮有连势。
陵谷岂可常,渊窦在何岁。
微生久慕道,安恬辄忘味。
愧无及物功,碌碌尚匏系。
生蒙尘土厚,未受神仙秘。
何时与孤鹤,冉冉从此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到五陵的繁华与人群,提到龙沙的记忆和影像,尽管龙沙尚未真正合成,但它的气象已显得非凡。昔日的蛟龙曾在此地流动,如今却变成了桑麻地。这里的地形环绕江流,岛屿浮现出连绵的势头。陵谷的景象并非总是常存,深渊和窟窿又会在何时显现?我内心向往道理,心情安宁却常常忘却了生活的滋味。感到羞愧的是我无所作为,碌碌无为只挂靠于此。生于尘土之中,未曾领略神仙的秘密。何时能与孤鹤一同,悠悠地从此而去呢?
注释
- 五陵:指的是古代权贵之地,象征富贵与繁华。
- 龙沙:传说中的龙之沙,象征着神秘与灵异的地方。
- 蛟龙湫:蛟龙是一种神话生物,湫指溪流,意指曾经的神秘景象。
- 桑麻地:指种植的地方,描绘一种田园景象。
- 陵谷:山陵与谷地,意指自然的起伏变化。
- 微生:指微小生命,可能指诗人自己。
- 安恬:心中安宁、平和。
- 碌碌:形容平庸无为。
- 匏系:指以葫芦为系,象征生活的简单与平淡。
- 尘土厚:形容被世俗事物所包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潘兴嗣,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作常表现出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风格清新、哲理深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经济繁荣交织的时期,诗人在此背景下思考人生、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表现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思考。
诗歌鉴赏
《龙沙》是潘兴嗣的一首具有深刻哲理和自然描绘的古诗,诗中通过对五陵繁华与龙沙神秘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索。全诗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描绘了龙沙的灵异气象和曾经的美好景象,后半部分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和对自我的反思。
诗的开头“无尽的人”,让人联想到繁华的背后,隐藏着多少个体的孤独与渺小。接着“龙沙虽未合,气象已灵异”一句,展示了诗人对自然与神秘力量的敬畏与向往。然后通过“昔时蛟龙湫,半作桑麻地”将过去与现在进行对比,体现时间的流逝和变化。在描绘地形的细节时,诗人运用丰富的自然意象,展示了江流与岛屿的变幻,突显自然的灵动与和谐。
随着诗意的深入,诗人开始内省,表露出对自己平庸生活的愧疚与无奈。最后以“何时与孤鹤,冉冉从此逝”结束,表达了他对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渴望超脱凡尘的愿望。
整首诗意境深远,既有自然的美感,又有哲理的深度,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五陵无限人:描绘人潮汹涌,体现繁华。
- 密视龙沙记:诗人对龙沙的深切怀念。
- 龙沙虽未合:龙沙未成形,暗示理想未实现。
- 气象已灵异:气象神秘而灵动,表现自然之美。
- 昔时蛟龙湫:追忆古时的蛟龙,象征力量与神秘。
- 半作桑麻地:对比过去和现在,感叹变化。
- 地形带江转:描绘自然景观,展现地形的美。
- 洲浮有连势:表达自然界的和谐美。
- 陵谷岂可常:探讨自然景观的变迁。
- 渊窦在何岁:询问深渊和窟窿的存在。
- 微生久慕道:表达对道理的向往。
- 安恬辄忘味:安宁却忘却了生活的滋味。
- 愧无及物功:感到无所作为的羞愧。
- 碌碌尚匏系:生活平淡无为的自省。
- 生蒙尘土厚:生活于尘世,感到沉重。
- 未受神仙秘:未曾领悟深奥的道理。
- 何时与孤鹤:渴望与孤鹤一起逍遥。
- 冉冉从此逝:悠然自得地离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龙沙比作理想境界,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孤鹤象征着自由与超脱。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深思,以及对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反映出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龙沙:象征神秘与灵异。
- 蛟龙:代表力量与变化。
- 桑麻地:象征平凡与现实生活。
- 孤鹤:象征自由与理想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龙沙”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神秘与灵异
- C. 平凡生活
-
诗人对自我生活的态度是:
- A. 骄傲
- B. 无所作为的羞愧
- C. 满足
-
“何时与孤鹤,冉冉从此逝”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现实的无奈
- B. 对逍遥生活的向往
- C. 对人群的厌倦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早发白帝城》 李白
- 《山中问答》 王维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中问答》同样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但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交融,而潘兴嗣的《龙沙》则更加强调对理想的渴望与对现实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