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郁郁西风未转凉,
归车犹滞夜中央,
乱尘如雨扑罗裳。
行近嚣声灯乍密,
回看树色路翻长,
聊穷倦眼入苍茫。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西风吹来,天气尚未转凉,
归家的车子仍然滞留在夜的正中央,
飞扬的尘土像雨一样扑打着我的衣裳。
走近喧闹的声音,灯光开始变得密集,
回头看树木的颜色,路途似乎变得漫长,
我无奈地让疲倦的眼睛投向远方的苍茫。
注释:
字词注释:
- 郁郁:形容气候湿润、环境清新。
- 滞:停留、停顿。
- 乱尘:飞扬的尘土,形象生动。
- 罗裳:轻柔的衣裳,暗喻诗人的柔弱与感伤。
- 嚣声:喧闹的声音。
- 翻长:看似延绵无尽,形容路途遥远。
- 苍茫:远方的模糊与空旷。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典故,但“西风”常与秋季联系,在古诗中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克文,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著称。他的诗歌多取材于自然景物,善于通过生动的描写传达内心的情感。
创作背景: 《雨淋铃》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生活困扰的时期,诗人通过描写秋夜景象,抒发内心的孤独与疲惫,反映了人们在社会变迁中的心境。
诗歌鉴赏:
《雨淋铃 其一》是一首充满秋意的诗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诗的开头“郁郁西风未转凉”描绘了秋天的初期,西风带来了渐渐的凉意,但尚未完全降临,暗示着一种未尽的期待与迟滞的状态。接下来的“归车犹滞夜中央”,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停顿感,归家的车子停留在夜的中心,象征着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无助。
在“乱尘如雨扑罗裳”中,诗人用生动的比喻将尘土比作雨,增强了现场感,也暗示了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和困扰扑面而来。随着诗情的发展,“行近嚣声灯乍密”描绘了路途的喧闹,灯光的密集让人感受到城市的繁华与热闹,然而这一切在诗人眼中却是那么的疏离与冷漠。
最后两句“回看树色路翻长,聊穷倦眼入苍茫”则是情感的升华,回首看去,树木的颜色与延绵的道路似乎在加深孤独的感觉,诗人无奈地将疲惫的目光投向远方,感受到生活的苍茫与无尽。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深刻地反映了人在秋天的孤独与对归属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郁郁西风未转凉:描绘了秋天的气候,西风虽然开始吹拂,但气温尚未下降,给人一种沉闷的感觉。
- 归车犹滞夜中央:归家的车停在夜的中心,象征着一种停滞与无助。
- 乱尘如雨扑罗裳:尘土飞扬如雨,暗示外界的纷扰与内心的困扰。
- 行近嚣声灯乍密:走近城市,喧闹声和灯光逐渐增多,反映出城市的热闹与繁华。
- 回看树色路翻长:回首望去,路途似乎更加漫长,增强了孤独感。
- 聊穷倦眼入苍茫:无奈的将疲惫的目光投向远方,感受到生活的苍茫。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尘土比作雨,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对仗:如“行近嚣声,回看树色”,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赋予其情感,使诗意更为深刻。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秋天的景象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反映了人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迷茫与对归属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风:象征秋天,暗示时间的流逝。
- 归车:象征归属与期盼。
- 乱尘:象征生活中的烦恼与困扰。
- 灯火:象征城市的喧嚣与繁华。
- 苍茫:象征无尽的孤独与渺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西风”象征什么? A. 春天
B. 秋天
C. 冬天
D. 夏天 -
诗人对“归车”的态度是: A. 急切回家
B. 无奈滞留
C. 坐车游玩
D. 快乐归途 -
“乱尘如雨扑罗裳”中,尘土的比喻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外界的美好
B. 生活的烦恼
C. 自然的宁静
D. 归家的喜悦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冯唐《倪庄秋夜》
诗词对比: 袁克文的《雨淋铃》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都表达了对孤独与归属的思考,但袁克文的作品更注重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的结合,而杜甫则通过叙述亲情与思念,传达出更为深沉的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袁克文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