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间池亭小酌》

时间: 2024-12-29 18:10:23

一曲芳池万柄荷,游鯈潜躣水扬波。

竹孙楹风偏细,梅子江湖雨正多。

凡物寓进俱意得,谓予不饮柰愁何。

暂来徒又还去,猛拍栏杆浩浩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道间池亭小酌
作者: 刘学箕 〔宋代〕

一曲芳池万柄荷,
游鯈潜躣水扬波。
竹孙楹风偏细,
梅子江湖雨正多。
凡物寓进俱意得,
谓予不饮柰愁何。
暂来徒又还去,
猛拍栏杆浩浩歌。

白话文翻译:

在这片芳香的池塘中,万柄荷花竞相开放,
游动的小鱼在水中潜行,波光粼粼。
细风轻拂,竹影摇曳,
梅子在江湖之间,雨水正愈加丰沛。
万物皆有其意,既然一切都能如愿,
为何我不饮酒,心中却满是愁苦呢?
暂时来到这里,稍后又要离去,
我猛拍栏杆,放声高歌,心中豪情荡漾。

注释:

  1. 芳池:即香气四溢的池塘。
  2. 游鯈:游动的小鱼,形态灵活。
  3. 潜躣:潜水而游,形容鱼儿在水中游动。
  4. 竹孙楹:竹子和楹树,形容风景优美。
  5. 梅子:指梅子成熟,象征丰收。
  6. 江湖:指江河湖泊,广泛的水域。
  7. 凡物寓进俱意得:万物都有其意义和目的。
  8. 谓予不饮柰愁何:如果我不饮酒,心中又为何会愁苦。
  9. 猛拍栏杆:指高声呼喊,表达豪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学箕,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被记录,主要以其清新的诗风和细腻的情感见长。他的诗歌常常描绘自然风光,表达个人情感,具有浓厚的田园气息。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一个闲适的时光,诗人身处池塘亭子,面对优美的自然风景,心中涌起饮酒作乐的情绪。诗中对自然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抒发交织,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追求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歌鉴赏:

《道间池亭小酌》是一首充满生机与情感的诗作,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诗的前两句通过荷花和游鱼的意象,营造了一幅生动的夏日水景画面,表现出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接下来的竹风与梅子的描写,进一步增强了环境的细腻感,突出了细腻的风与丰沛的雨,传达出一种宁静与清新的氛围。

中间几句则转向了诗人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对于饮酒的渴望与生活的无奈。尤其是“谓予不饮柰愁何”的反问,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尽管周围的自然环境如此美好,自己却仍感到愁苦,这种情感的对比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

最后两句通过“猛拍栏杆,浩浩歌”带出了诗人对自由与快乐的渴望,表现了他在面对生活的无奈时,依旧选择用歌声来宣泄情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令人动容。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深入探讨了人生的复杂情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曲芳池万柄荷:描绘池塘中的荷花,生机勃勃。
  2. 游鯈潜躣水扬波:小鱼在水中游动,波纹荡漾,生动形象。
  3. 竹孙楹风偏细:细腻的竹影与微风,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4. 梅子江湖雨正多:梅子丰富,雨水丰沛,暗示自然的滋润。
  5. 凡物寓进俱意得:万物皆有其意义,表明诗人对自然的理解。
  6. 谓予不饮柰愁何:自问为何不饮酒,心情愁苦。
  7. 暂来徒又还去:表达游玩的暂时性,人生无常。
  8. 猛拍栏杆浩浩歌:用歌声抒发情感,展现豪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情感相结合,增添了诗的意象深度。
  • 对仗:如“竹孙楹风偏细,梅子江湖雨正多”,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谓予不饮柰愁何”,引发读者思考,深入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同时也流露出内心的孤独与对快乐生活的渴望,展现了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芳池:象征美好与宁静。
  2. 荷花:代表纯洁与生命的活力。
  3. 游鱼:象征自由与灵动。
  4. 竹与梅子:竹象征坚韧,梅子则象征丰盈与希望。
  5. 栏杆与歌声:表达了人与自然的互动,体现情感的释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水中生物是什么? a) 鳝鱼
    b) 游鱼
    c) 蛙
    d) 龙虾

  2. 诗人用什么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a) 画画
    b) 读书
    c) 唱歌
    d) 跳舞

  3. 本诗的主题主要在于: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酿酒的热爱
    c) 对生活的无奈与追求
    d) 对友情的怀念

答案

  1. b) 游鱼
  2. c) 唱歌
  3. c) 对生活的无奈与追求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酒》陶渊明:同样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内心的追求。
  • 《月下独酌》李白:酒与自然结合,展现个人情感。

诗词对比

  • 刘学箕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者均通过自然景色反映内心情感,但刘学箕更为轻快,杜甫则显得沉重。两者在表达方式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不同的诗人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田园诗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