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过望亭三首》

时间: 2024-09-19 22:11:41

常州尽处是望亭,已离常州第四程。

柳线绊船知不住,却教飞絮送侬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舟过望亭三首
作者: 杨万里

常州尽处是望亭,
已离常州第四程。
柳线绊船知不住,
却教飞絮送侬行。


白话文翻译

本诗可以翻译为:
在常州的尽头就是望亭,
我已经离开常州,行程已是第四程。
柳条缠住了我的船,使它无法停住,
却让飞扬的柳絮送我离去。


注释

字词注释

  • 常州:古地名,即今天的常州市,位于江苏省。
  • 望亭:指一个可以远望的亭子,常用于游览和休息。
  • 柳线:柳树的枝条,形状像线,柔软而细长。
  • :阻碍、缠住。
  • 飞絮:柳树的絮状物,春天随风飞舞。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望亭”可能是指一种风景名胜,古人常在此处游览、吟唱,以寄托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物,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体现出对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杨万里游历常州时,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感受。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舟过望亭三首》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体验。诗中开篇以地名“常州”引入,营造出一种游历的氛围。常州作为一个人们熟悉的地方,给人一种亲切感,而“望亭”的出现则是一个游览的点缀,代表了诗人行走中的休憩。

“柳线绊船知不住”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柳条轻柔的形态,将船只轻轻缠绕。这不仅是物象的描绘,更是诗人心境的反映,柳条的柔软与游船的轻盈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一种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和谐。

最后一句“却教飞絮送侬行”,通过飞絮的轻盈与自由,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向往与不舍。飞絮象征着诗人的情感,轻盈而又随风而去,像是对过往的回忆与感慨,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整首诗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对个人情感的深刻洞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常州尽处是望亭:在常州的尽头,便是望亭,说明这是一个地理上的界限。
  • 已离常州第四程:已经离开常州,行程已经到达第四程,表现出旅途的遥远与时间的推移。
  • 柳线绊船知不住:柳条缠绕住了我的船,使船无法停住,形象地描绘了柳树的柔软与船只的轻盈。
  • 却教飞絮送侬行:飞扬的柳絮送着我离去,表现了离别的情感和自然的陪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柳条比作线,形象生动。
  • 拟人:柳线像是有意识地缠住船只,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形成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对自然美的赞美,情感真挚而细腻,体现了旅途中的孤独与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望亭:象征着远方的期待与眺望。
  • 柳线:代表着柔情与牵挂。
  • 飞絮:象征着自由与流逝的时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望亭”是指什么?
    A. 地名
    B. 建筑物
    C. 风景名胜
    D. 以上皆是

  2. 诗人离开常州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A. 高兴
    B. 伤感
    C. 无所谓
    D. 激动

答案

  1. D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杨万里的《舟过望亭三首》与杜甫的《春望》同样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故乡的思念,但杨万里更侧重于柔美的自然意象,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抱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杨万里诗集》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