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螳蜋歌》
时间: 2025-01-17 08:33: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螳蜋歌
作者:杨万里 〔宋代〕
清晨洗面开篷门,
巨螳蜋在水上奔。
前怒两臂秋竹竿,
後拖一腹春渔船。
偶然拾得破蛛网,
挈取四角沉重渊。
柳上螳蜋工捕蝉,
水上螳蜋工捕鱣。
捕蝉顿顿得蝉食,
捕鱣何曾得鱼吃。
白话文翻译
清晨洗漱完毕打开篷门,巨大的螳螂在水面上奔跑。它前面伸出两只像秋季竹竿般的前臂,后面拖着一肚子像春季渔船的身体。偶然间捡到一张破旧的蛛网,提起四个角沉重的渔网。柳树上的螳螂巧妙地捕捉蝉,水面上的螳螂则擅长捕捉鲤鱼。捕蝉时总能捕到蝉食,而捕鲤鱼却从未得鱼可吃。
注释
- 螳蜋:指螳螂,一种捕食性昆虫。
- 洗面:洗脸,清晨的个人清洁。
- 篷门:指可以打开的篷布门。
- 秋竹竿:比喻螳螂的前臂修长而坚硬。
- 春渔船:比喻螳螂的腹部肥大,像春季的渔船一样。
- 沉重渊:沉重的渔网,指捕捉的困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著称。他的诗作关注日常生活,体现了对自然和人情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小螳蜋歌》是在他游历和观察自然生活时创作的,表达了对小螳螂在自然中生存状态的观察与思考,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小螳蜋歌》以清晨的场景为开篇,构建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诗中通过对小螳蜋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它在水面上灵活的身姿和捕食的技巧,表达了自然界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与生态平衡。前面两句通过“洗面开篷门”的日常生活画面,引出“巨螳蜋”的生动形象,展现出一幅自然与人生活相交织的画面。
诗中通过“前怒两臂秋竹竿,後拖一腹春渔船”的比喻,不仅形象地描绘了螳螂的外形特征,也暗示了它在生活中所发挥的捕食能力和生存状态。接下来的几句则对比了螳蜋捕蝉和捕鱼的不同结果,生动展现了自然界中的生存法则:有时努力并不一定能得到回报,这种对比让人思考生存的艰辛与生命的意义。
整体来看,杨万里的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小螳蜋的描写,更是对自然法则的深刻反思,展现出诗人对生命的理解和对自然的敬重,具有深刻的寓意和思考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清晨洗面开篷门:描绘了清晨的宁静与日常生活的开始。
- 巨螳蜋在水上奔:描绘了螳螂活泼的形象,象征生机与活力。
- 前怒两臂秋竹竿:形象比喻螳螂的前肢,显示其捕猎的力量。
- 後拖一腹春渔船:强调螳螂的身体,暗示其捕食的丰盈。
- 偶然拾得破蛛网:反映自然界的偶然性与机遇。
- 挈取四角沉重渊:强调捕捉的困难与挑战。
- 柳上螳蜋工捕蝉:展示了螳螂的捕食技巧。
- 水上螳蜋工捕鱣:对比不同环境中的捕食。
- 捕蝉顿顿得蝉食:说明捕蝉的成功与丰盈。
- 捕鱣何曾得鱼吃:反映生存竞争的残酷。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秋竹竿”和“春渔船”形象生动地展示螳螂的特征。
- 对比:捕蝉与捕鱼的对比,反映出生存的不同结果。
- 拟人:赋予螳螂以人的情感与技巧,增强亲切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界生物生存状态的观察,反映了生存竞争的残酷与生命的哲理,展示了自然的和谐美与生命的脆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螳蜋:象征灵活与生命的斗争。
- 秋竹竿:代表力量与捕猎的技巧。
- 春渔船:象征丰盈与生长。
- 蛛网:暗示偶然与生活的复杂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小螳蜋歌》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杨万里
- C. 杜甫
-
诗中“前怒两臂秋竹竿”中的“秋竹竿”比喻什么?
- A. 螳螂的后腿
- B. 螳螂的前臂
- C. 螳螂的腹部
-
诗中捕蝉与捕鱼的对比主要反映了什么?
- A. 自然的和谐美
- B. 生存竞争的残酷
- C. 生活的惬意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的《小螳蜋歌》与王维的《鹿柴》都描绘了自然界的生动景象,但前者更侧重于生物之间的竞争与生存,后者则更多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