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夜归》

时间: 2025-01-04 08:26:11

落尽一林月,山中夜半归。

惊行群犬吠,破暗一萤飞。

举我赤藤杖,敲君白板扉。

兴来眠不得,吟到晓星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落尽一林月,山中夜半归。
惊行群犬吠,破暗一萤飞。
举我赤藤杖,敲君白板扉。
兴来眠不得,吟到晓星稀。

白话文翻译:

月光在树林中已经落尽,夜半时分我在山中归来。
惊动了路边的狗群,它们纷纷吠叫;
暗夜中,忽然有一只萤火虫飞过。
我举起我的赤藤杖,敲击你的白色门扉。
兴致来了却无法入睡,吟唱到清晨时星星稀少。

注释:

  • 落尽:指月光已不再,象征夜深。
  • 山中夜半归:夜半回家的情景,营造出孤独的氛围。
  • 惊行群犬吠:行路时打扰到狗,表现出夜晚的宁静被打破。
  • 破暗一萤飞:萤火虫的出现,打破了黑暗,增添了生机。
  • 赤藤杖:一种用藤条制成的手杖,象征着诗人的身份。
  • 白板扉:白色的门,可能是友人的家,表现诗人的亲密关系。
  • 兴来眠不得:兴致勃发,无法入睡,表达诗人的情感状态。
  • 吟到晓星稀:即使到清晨,仍在吟唱,表现对创作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戴复古,字希孟,号复古,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写山水田园诗,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戴复古生活在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常常以自然为寄托,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思考。《山中夜归》是在他夜归山中时所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内心的感受。

诗歌鉴赏:

《山中夜归》是一首极具意境的山水田园诗,描绘了夜归的孤独与宁静。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夜晚归家的情景,呈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诗的开头“落尽一林月”用月光的消失象征着夜深,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接着“惊行群犬吠”,突显了夜晚的寂静被打破,增强了诗中的动感。随后“一萤飞”又将画面引入生机,萤火虫的出现打破了黑暗,为诗歌增添了一丝温暖与希望。

接下来的“举我赤藤杖,敲君白板扉”表达了与友人亲近的情感,诗人用手杖敲打门扉,仿佛在召唤朋友,共同分享夜晚的宁静与美好。最后一句“兴来眠不得,吟到晓星稀”则流露出诗人对创作的热情,尽管已是清晨,的星星稀少,但他仍然不愿入眠,表现出对诗歌的执着与热爱。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了“月”、“犬”、“萤火虫”等自然元素,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夜晚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表达了对自由与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落尽一林月:月光散落在树林中,暗示夜深人静。
  2. 山中夜半归:诗人在夜半时分回家,增添了孤独感。
  3. 惊行群犬吠:路边狗群因诗人的经过而吠叫,表现出夜的宁静被打破。
  4. 破暗一萤飞:萤火虫在黑暗中飞舞,象征希望与生机。
  5. 举我赤藤杖:举起手杖,代表诗人的身份与特征。
  6. 敲君白板扉:敲门的动作,表现亲密的友谊。
  7. 兴来眠不得:尽管疲惫,仍因兴致而无法入睡,表现诗人的热情。
  8. 吟到晓星稀:吟唱到清晨,表现诗人对艺术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夜晚的宁静与孤独通过月光、犬吠等意象表现出来。
  • 拟人:狗的吠叫被描绘为对诗人的惊扰,增强了情感的生动性。
  • 对仗:前后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夜归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文学创作带来的乐趣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宁静与孤独。
  2. :暗示夜的打破与世俗的烦扰。
  3. 萤火虫:象征希望与生命的闪光。
  4. 赤藤杖:象征诗人的身份与自然的亲近。
  5. 白板扉:友谊与温暖的象征,连接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落尽一林月”描述的是( )

    • A. 月光消失
    • B. 月光明亮
    • C. 月光照射
    • D. 月光分散
  2. 诗人用什么敲击朋友的门扉?( )

    • A. 手
    • B. 赤藤杖
    • C. 石头
    • D. 藤条
  3. 诗人在夜晚回家的过程中,惊动了什么?( )

    • A. 其他行人
    • B. 动物
    • C. 狗群
    • D. 鸟儿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现隐逸生活的诗作。
  • 王维《鹿柴》:描绘山水自然的典雅之作。

诗词对比: 对比戴复古的《山中夜归》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的美,但戴复古更强调夜晚的孤独与内心的情感,而王维则通过山水的描绘传达了和谐的自然之美。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选读》
  • 《中国古典诗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