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池》

时间: 2024-12-29 18:19:31

杂树疏阴覆小亭,池塘流水自泠泠。

残荷犹结高秋绿,深柳遍含斜日清。

宇内谁堪千古在,眼中吾已二毛侵。

旧时游侣晨星似,墙角啼蛩不可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杂树疏阴覆小亭,
池塘流水自泠泠。
残荷犹结高秋绿,
深柳遍含斜日清。
宇内谁堪千古在,
眼中吾已二毛侵。
旧时游侣晨星似,
墙角啼蛩不可听。

白话文翻译:

杂树稀疏的阴影覆盖着小亭子,
池塘里的流水轻轻地响着。
残留的荷花依然在高秋时节中保持着绿色,
深邃的柳树映衬着斜阳的清辉。
在这个宇宙中,谁能经得起千古的考验,
而我眼中却已被岁月侵蚀,白发渐生。
往日的游伴宛如晨星般闪烁,
如今墙角的蟋蟀声却再也听不见。

注释:

  • 杂树:指各类树木杂生,未成林。
  • 泠泠:形容水流清澈而轻柔的声音。
  • 残荷:指秋季时节依然留存的荷花。
  • 斜日清:指夕阳西下,阳光柔和清晰。
  • 宇内:宇宙、世界。
  • 二毛侵:形容年纪渐长,白发渐生。
  • 游侣:游玩的伴侣。
  • 晨星似:比喻往昔游伴的光辉灿烂。
  • 啼蛩:指蟋蟀的鸣叫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丕,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其诗风清新自然,常融入个人的哲思与感怀。

创作背景:

《南池》写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与感慨之际,可能是他在某个秋日傍晚,漫步于南池之畔,面对自然景色,触景生情,表达对时光流逝及友人离散的思考。

诗歌鉴赏:

《南池》是一首充满秋意的抒情诗,诗人在细腻的自然描写中融入了个人情感,展现了对生命、友谊与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开篇以“杂树疏阴”引入,描绘了一个宁静的池塘景致,给人以清新、宁静的感受。随着“残荷犹结高秋绿”的描写,诗人将自然的凋零与生命的延续联系在一起,残荷的绿色既是对生命的坚韧不拔的赞美,也在暗示着时光的无情。

“宇内谁堪千古在,眼中吾已二毛侵”一句,诗人以自我为主,感叹岁月的无情与自身的衰老,形成了一种悲凉的情绪。在这深邃的思考中,诗人与曾经的游伴产生了对比,昔日的欢乐和今日的孤寂形成鲜明对照,令人倍感惋惜。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友谊的追忆,展现了宋代诗人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杂树疏阴覆小亭:描绘了一个被杂树覆盖的小亭,营造出一种幽静的环境。
  2. 池塘流水自泠泠:水流的声音清脆悦耳,增强了自然景色的生动性。
  3. 残荷犹结高秋绿:尽管秋天已来临,荷花依然保持着绿色,象征着生命的坚韧。
  4. 深柳遍含斜日清:柳树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得格外清新,映衬出秋日的宁静。
  5. 宇内谁堪千古在:表达对历史长河的感慨,感叹能在历史中留下痕迹的人少之又少。
  6. 眼中吾已二毛侵:自我反思,感到年华已逝,头发渐白。
  7. 旧时游侣晨星似:回忆起以前游玩的朋友,像晨星一样亮丽,却已不再。
  8. 墙角啼蛩不可听:如今只能听到墙角蟋蟀的鸣叫,暗示失落的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游伴比作晨星,突显昔日的美好与闪光。
  • 对仗:如“宇内谁堪千古在,眼中吾已二毛侵”,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水流的“泠泠”声,赋予了自然意象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友谊的怀念和对美好过往的追思,展现了宋代诗人深厚的情感内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杂树:象征自然的多样性与变化。
  2. 池塘流水:代表生命的流动与时间的推移。
  3. 残荷:象征生命的坚韧与不屈。
  4. 深柳:象征宁静与深邃的思考。
  5. 斜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黄昏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下面哪一句描绘了自然景色? A. 残荷犹结高秋绿
    B. 眼中吾已二毛侵
    C. 墙角啼蛩不可听
    D. 宇内谁堪千古在

  2. 诗中提到的“晨星”是用来比喻什么? A. 自然景物
    B. 旧时游伴
    C. 诗人的情感
    D. 时间的流逝

  3. 诗人用哪些意象表现时间的流逝?
    A. 杂树、池塘
    B. 残荷、斜日
    C. 深柳、晨星
    D. 墙角、啼蛩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对往事的追忆与对亲人的思念,情感深沉且含蓄。
  • 《夜泊牛渚怀古》: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达对历史的感慨与个人情感的交融,风格和主题与《南池》相近。

参考资料:

  • 《宋诗全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名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