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令 赠蒲圻舒宗侨同学》
时间: 2025-01-08 22:24: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蓬山此去无多远。换骨丹成期九转。与君同是过来人,水滴杨枝身渐满。西杨桥畔秋阳暖。竹泛浓青曾倚遍。更看老桂解相偎,清影团栾宜永玩。
白话文翻译:
蓬山从这里出发并不远。希望能够在九次轮回中完成换骨丹的修炼。我们彼此都是经历过的人,水滴在杨枝上逐渐饱满。在西杨桥边,秋阳温暖。竹子在浓郁的青色中随风摇曳,我曾多次倚靠在上面。更要看那老桂树,似乎在互相依偎,清幽的影子团聚在一起,令人长久地品味。
注释:
- 蓬山:传说中的仙山,象征理想的归宿或长生之地。
- 换骨丹:道教的炼丹术,象征着重生或蜕变。
- 水滴杨枝:形容细水慢慢积聚,暗指修行过程中的积累。
- 西杨桥:特指一个地点,常用于描写秋天的氛围。
- 老桂:指的是古老的桂花树,象征友谊和美好时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龙榆生(1897-1961),字雪华,号秋水,近现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他在诗词创作上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又融合了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作者与朋友交往之际,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人生的感悟。在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下,友谊成为了人们心灵的寄托。
诗歌鉴赏:
《木兰花令 赠蒲圻舒宗侨同学》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哲理的诗作。诗中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修行生活的思考。开头两句“蓬山此去无多远,换骨丹成期九转”引入了道教文化,展现了作者对于理想境界的向往,换骨丹的意象则暗示着个人的成长与蜕变。
接下来的句子“与君同是过来人,水滴杨枝身渐满”则将目光转向与朋友的互动,体现了彼此经历的共鸣和对于人生的理解。这里的“水滴杨枝”形象生动,暗示着细水长流的积累,人生的修行如同涓涓细流。
“西杨桥畔秋阳暖”则渲染了一个温暖的秋日场景,诗人用“竹泛浓青曾倚遍”表达了对自然和友谊的依赖,显示出一种闲适和安宁的心境。而最后两句“更看老桂解相偎,清影团栾宜永玩”则通过桂花的意象,传达了友谊的长久与美好,清影的团栾更是象征着心灵的交融与默契。
整首诗在形式上流畅自然,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友谊的珍视,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蓬山此去无多远:蓬山象征理想和追求,表明追寻的目标并不遥远。
- 换骨丹成期九转:提及道教炼丹术,表达对修行成果的期待。
- 与君同是过来人:强调与朋友的共同经历,增进了彼此的情感。
- 水滴杨枝身渐满:比喻修行的细水长流,积累生活的智慧。
- 西杨桥畔秋阳暖:描绘秋日温暖的场景,营造宁静的氛围。
- 竹泛浓青曾倚遍:表达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体现生活的安逸。
- 更看老桂解相偎:老桂树象征友谊的长久。
- 清影团栾宜永玩:表示心灵的交融与对美好时光的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换骨丹”比喻人生的蜕变。
- 对仗:如“西杨桥畔秋阳暖”与“竹泛浓青曾倚遍”,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 拟人:桂花树“相偎”,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和修行意象的结合,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人生哲理的理解。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共鸣、生活的积累,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蓬山:理想与追求的象征。
- 换骨丹:变化与成长的代表。
- 水滴:修行的细水长流,象征积累。
- 老桂:友谊的象征,传达温暖与亲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换骨丹”代表什么? A. 友谊
B. 修行与转变
C. 自然景物 -
“水滴杨枝身渐满”中的“水滴”象征着什么? A. 快速进步
B. 细水长流的积累
C. 友谊的深厚 -
诗中的“清影团栾”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寂寞
B. 友谊的团聚
C.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可以将此诗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进行对比,两者皆表达了对于友谊的珍视,但前者更侧重于离别的感伤,而《木兰花令》则展现了一种温暖的相聚与哲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龙榆生诗文集》
- 《现代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