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赵榷院》

时间: 2025-01-04 06:10:48

彼美稽山松,托根高高峰。

当年脱蓬蒿,直上将擎空。

卓立旁无依,磊砢多春冬。

风霜受变足,身老气益充。

苍翠照四山,枝柯结虬龙。

世人那能见,尘埃眯双瞳。

匠师知何在,立当要路中。

需林方皇皇,有林能不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彼美稽山松,托根高高峰。
当年脱蓬蒿,直上将擎空。
卓立旁无依,磊砢多春冬。
风霜受变足,身老气益充。
苍翠照四山,枝柯结虬龙。
世人那能见,尘埃眯双瞳。
匠师知何在,立当要路中。
需林方皇皇,有林能不容。

白话文翻译:

这棵美丽的稽山松,根植于高高的山巅。
当年它从蓬蒿中脱颖而出,直冲云空。
它独立在旁,没有依靠,经历了春冬的风霜。
随着岁月的流逝,它的身躯愈发显得精神充沛。
苍翠的树影映照四方,枝条如龙般盘结。
世人又怎能看见,尘埃遮住了双眼。
工匠们又在哪里?必须在要路中立足。
需要树林才显得庄严,树林中又有何能容身?

注释:

  • 稽山:指的是位于中国的山脉,象征坚韧和高耸。
  • 蓬蒿:指杂草,代表艰难生长的环境。
  • 卓立:独立而立,强调松树的卓越与孤独。
  • 磊砢:指石头,形象地表现环境的艰苦。
  • 气益充:气势愈加旺盛,表达了树木生长的强大生命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著,字子华,宋代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观,同时对人生哲理有独到见解。他的诗风清新隽永,常将自然景物与人生哲学结合。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陈著的游历过程中,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特别是对孤独与坚韧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送赵榷院》通过描绘一棵孤立于高山的松树,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坚韧不拔的赞美与思考。松树在艰难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象征着面对困境的勇气和坚定的意志。诗中多次提到风霜、春冬等自然元素,不仅展示了松树的生存环境,也隐喻了人生的艰辛与挑战。

“世人那能见,尘埃眯双瞳”一句,深刻揭示了人们在纷扰尘世中难以看清事物真相的无奈。通过这种对比,诗人强调了孤独与独立的重要性,呼唤人们向真正的智慧与自然学习。

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意象丰富,语言清新,展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和深邃的思想。它不仅仅是一首送别之作,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讨,留给读者深思的空间。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二句描绘松树的生长环境,强调其高耸入云的姿态。
    • 第三、四句则描写松树的独立与坚韧,经历风霜而愈加茁壮。
    • 第五、六句展现松树的苍翠与神秘,如龙般的枝条富有生机。
    • 第七、八句指出世人无法看见真正的美与智慧,唯有在纷扰中寻找立足之地。
  • 修辞手法

    • 比喻:松树的枝条比作虬龙,象征着力量与生命力。
    • 拟人:赋予松树以“老气益充”的生动形象,表现其生机。
    • 对仗:如“风霜受变足,身老气益充”,工整而有节奏。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松树的生长历程,表达了对生命的坚韧、独立与对真理的追求,强调了在困难中追求自我价值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稽山松:象征独立与坚韧。
  • 风霜:代表人生的磨难与考验。
  • 苍翠:象征生命的蓬勃与美好。
  • 尘埃:隐喻生活的纷扰与迷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稽山松”象征什么?

    • A. 孤独与坚韧
    • B. 美丽与柔弱
    • C. 繁华与喧嚣
  2. “世人那能见,尘埃眯双瞳”意在表达什么?

    • A. 人们的视野受限
    • B. 松树的美丽
    • C. 自然的变化

答案

  1. A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哲理的思考。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自然之美,反映诗人内心的宁静。

诗词对比

  • 对比《送赵榷院》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描写自然,但前者更注重孤独与坚韧,后者则强调豪放与壮丽。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陈著与宋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