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旧干疏曾讶,新条密更垂。
苑花深悄悄,风叶漫披披。
马乳秋同摘,龙须世岂知。
相传自西域,种杂至今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葡萄的生长景象。旧的葡萄藤干枯而稀疏,新的枝条却更加茂密地垂下。花园里的花静静地盛开,微风吹过,树叶轻轻摇曳。秋天的时候,人们一起采摘马乳葡萄,龙须草的样子世人却不太了解。传说这种葡萄是从西域传来的,至今关于其品种依然存在疑惑。
注释:
- 干:指葡萄藤的主干。
- 疏曾讶:形容主干稀疏,给人以惊讶之感。
- 新条密更垂:新生的枝条更加繁茂,低垂得更低。
- 苑花:指园中的花,形容花园。
- 深悄悄:花开的景象安静而幽深。
- 风叶漫披披:微风中,树叶随风摇曳,轻柔飘动。
- 马乳:一种特产的葡萄,味美可口,类似于马乳味道。
- 龙须:指一种草,可能是龙须草。
- 世岂知:世人难以了解。
- 西域:古代指代西方的地区,与今天的中亚相关。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西域”,古代通常指代丝绸之路经过的中亚地区,那里盛产多种异域植物和文化。葡萄作为重要的农作物之一,最早可能来自于这一地区。诗中提到的“马乳”指的是一种葡萄品种,表现了对葡萄的珍视和对其来源的探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梦阳,明代诗人,生于江苏,擅长诗词,风格多变,作品多涉及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他的诗作常常体现出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葡萄作为一种异域水果逐渐被引入和推广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葡萄的生长状况,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葡萄来源的思考。
诗歌鉴赏:
李梦阳的《葡萄》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葡萄的成长过程,诗中表现出一种淡淡的惆怅和对自然的深切感悟。诗的开头以“旧干疏曾讶,新条密更垂”引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现出葡萄藤的变化,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延续。诗中“苑花深悄悄,风叶漫披披”的笔触,生动描绘了花园的宁静与秋日的气息,形成了一种和谐的自然氛围。
进一步,诗人以“马乳秋同摘,龙须世岂知”将葡萄的美味和人们对其认知的无知结合在一起,暗含了对人类认知局限性的反思。最后一句“相传自西域,种杂至今疑”则引发了对葡萄来源的追溯,表现出人类对自然与历史的探讨与思考。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关于葡萄的描写,更是一种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旧干疏曾讶:描述旧的葡萄藤干枯稀疏,给人以惊讶的感觉,暗示时间的流逝和变化。
- 新条密更垂:新生的枝条茂盛且低垂,表现出生命的力量与蓬勃。
- 苑花深悄悄:花园中的花开得静谧,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风叶漫披披:微风中,树叶轻柔地摇曳,增加了自然的动感。
- 马乳秋同摘:秋天时采摘马乳葡萄,体现了人们与自然的互动。
- 龙须世岂知:龙须草的外观让世人难以理解,表达了对未知事物的思考。
- 相传自西域:指葡萄的起源,强调其异域情怀与珍贵性。
- 种杂至今疑:关于葡萄种类的混杂与来源至今仍有疑问,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的无知与渴望了解。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龙须”比喻葡萄藤的样子,生动形象。
- 对仗:如“旧干疏曾讶,新条密更垂”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 拟人:将花、叶赋予生命,使自然景观更具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葡萄的生长与采摘,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思考。同时,对葡萄来源的探讨也引发了对历史与文化的关注,表现出一种渴望了解与探索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旧干: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衰退。
- 新条:代表着新的生命和希望。
- 苑花:隐喻自然的美丽与静谧。
- 马乳:象征着丰收与美味。
- 龙须:代表着未知的神秘与自然的多样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梦阳的《葡萄》主要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葡萄?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诗中提到的“龙须”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水果
- B. 一种草
- C. 一种动物
- D. 一种树
-
“相传自西域”中的“西域”指的是哪个地区?
- A. 东南亚
- B. 中亚
- C. 欧洲
- D. 非洲
答案:
- C. 秋天
- B. 一种草
- B. 中亚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梦阳《葡萄》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李梦阳侧重于对葡萄的细致描写,而白居易则通过草的枯荣来反映人生的无常。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李梦阳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