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兴亡何故遽环回,汤纣身为事可哀。
莫是自长嫌胜己,蔽贤犹执匹夫才。
白话文翻译:
兴亡的原因为何如此迅速地循环往复,汤和纣这两位帝王的结局令人感到悲哀。
难道是因为自身的嫉妒而厌恨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甚至连贤能之士也被排挤,只留下那些平庸之才?
注释:
- 兴亡:兴起与衰亡,指国家或政权的兴起和灭亡。
- 汤纣:汤是商朝的开国君主,纣是商朝的末代君主,二者的兴亡象征着历史的循环。
- 莫是:难道不是。
- 自长:自身的长处或优越。
- 嫌胜己:嫉妒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
- 蔽贤:排挤有才能的人。
- 匹夫才:指平庸的人才。
典故解析:
- 汤和纣:汤是商朝的开国君主,以仁德而著称;纣则因暴政而灭亡,历史上常被用来警示统治者的利害关系。
- 贤能之士:古代重视人才的价值,贤能在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昙,唐代诗人,生平资料不详。他的诗歌多表现对历史的反思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风格简练而深邃。
创作背景:
在唐代,政治动荡与社会变迁使得诗人们常常反思历史兴亡的哲理,周昙的《六朝门》亦是对历史教训的总结。
诗歌鉴赏:
《六朝门》通过对汤纣历史的反思,表达了对权力与人性复杂关系的深刻洞察。诗的开头以“兴亡何故遽环回”发问,引导读者思考历史循环的原因,暗示政治变迁的无常与不可预测。接着,诗人提及汤和纣的命运,展现出一种对历史悲剧的感慨,表明优秀与平庸的斗争依然存在。
后半部分的“莫是自长嫌胜己”,则揭示了人性中的嫉妒心理,提示统治者若不能宽容待人,反而排挤贤能,最终只会自食其果。整首诗在情感基调上带有一种警示意味,既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当下政治的警醒,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兴亡何故遽环回:探讨历史的循环,疑问为何兴起与衰亡如此频繁。
- 汤纣身为事可哀:提到汤与纣的命运,表达对历史悲剧的哀伤。
- 莫是自长嫌胜己:反思人性的嫉妒,指出自私的心态是历史悲剧的根源。
- 蔽贤犹执匹夫才:强调排挤有才之士的愚蠢,最终只留平庸之才。
修辞手法:
- 对比:汤与纣的对比,反映出历史的教训。
- 反问:开头的反问句式,增加了思考的深度。
- 象征:汤和纣象征着政治的兴衰与人性的复杂。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警示统治者应当包容贤能,避免因嫉妒而导致的自我毁灭,同时提醒后人要对历史的教训有所警醒。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兴亡:象征历史的循环与无常。
- 汤纣:象征统治者的德行与暴政,反映出不同的治国理念。
- 贤能:代表着社会的希望与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汤”和“纣”分别代表什么?
- A. 和平与战争
- B. 仁德与暴政
- C. 智慧与愚蠢
- D. 富贵与贫穷
-
诗歌中“自长嫌胜己”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自信
- B. 嫉妒
- C. 忍耐
- D. 感恩
-
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人生的无常
- B. 对历史的反思与警示
- C.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D. 对友情的珍惜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春望》——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望》与《六朝门》同样反映了对国家兴亡的感慨,但《春望》更侧重于个人的悲痛与忧虑,而《六朝门》则更关注于历史教训与人性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周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