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范伯崇 张栻 〔宋代〕
堂堂延阁老,遗范见期人。 孝友传家旧,诗书用力新。 人心危易失,圣学妙难亲。 原勉思弘毅,求仁可得仁。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庄严的延阁老,遗留下来的典范见到期待的人。 孝顺和友爱是家族的传统,诗书的学习不断更新。 人心容易动摇而失去方向,圣贤的学问精妙难以亲近。 愿你勉励自己,培养坚定的意志,追求仁德就能得到仁德。
注释:
字词注释:
- 堂堂:庄严的样子。
- 延阁老:指有德望的老人。
- 遗范:遗留下来的典范。
- 见期人:见到期待的人。
- 孝友:孝顺和友爱。
- 传家旧:家族的传统。
- 诗书用力新:不断努力学习新的诗书知识。
- 人心危易失:人心容易动摇而失去方向。
- 圣学妙难亲:圣贤的学问精妙难以亲近。
- 原勉思弘毅:愿你勉励自己,培养坚定的意志。
- 求仁可得仁:追求仁德就能得到仁德。
典故解析:
- 诗中未明确提及具体典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栻(1133年-1180年),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他的诗文多表现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学问的重要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栻送别范伯崇时所作,表达了对范伯崇的期望和勉励,希望他能继承家族的优良传统,不断学习,坚定意志,追求仁德。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庄重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展现了张栻对范伯崇的深厚期望。诗中“孝友传家旧,诗书用力新”一句,既强调了家族的传统美德,又鼓励不断学习新知,体现了儒家重视道德修养和学问追求的理念。后两句“人心危易失,圣学妙难亲”则警示人心易变,学问难求,需要坚定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儒家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堂堂延阁老,遗范见期人。” —— 庄严的延阁老,遗留下来的典范见到期待的人。
- “孝友传家旧,诗书用力新。” —— 孝顺和友爱是家族的传统,诗书的学习不断更新。
- “人心危易失,圣学妙难亲。” —— 人心容易动摇而失去方向,圣贤的学问精妙难以亲近。
- “原勉思弘毅,求仁可得仁。” —— 愿你勉励自己,培养坚定的意志,追求仁德就能得到仁德。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孝友传家旧,诗书用力新”中的“孝友”与“诗书”,“传家旧”与“用力新”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美感。
- 比喻:“人心危易失”中的“危”比喻人心的不稳定,易失方向。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勉励和期望,强调了道德修养、学问追求和坚定意志的重要性,体现了儒家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堂堂:庄严的意象,象征着德高望重。
- 孝友:家族的传统美德的象征。
- 诗书:学问和知识的象征。
- 人心:人心的不稳定和易变的象征。
- 圣学:圣贤的学问,精妙而难以亲近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孝友传家旧”指的是什么? A. 家族的传统美德 B. 诗书的学习 C. 坚定的意志 D. 追求仁德
-
“人心危易失”中的“危”比喻什么? A. 人心的不稳定 B. 学问的精妙 C. 家族的传统 D. 坚定的意志
-
诗的最后一句“求仁可得仁”表达了什么? A. 追求仁德就能得到仁德 B. 学问的精妙 C. 家族的传统 D. 坚定的意志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熹的《观书有感》:同样强调学问的重要性和道德修养。
- 吕祖谦的《送别》:表达送别时的深情和期望。
诗词对比:
- 张栻的《送范伯崇》与朱熹的《观书有感》:两者都强调学问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但张栻的诗更侧重于对个人的期望和勉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栻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介绍了宋代文学的背景和张栻的文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