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皂盖朱幡》
时间: 2025-01-01 15:39: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皂盖朱幡,玉节虎符,宏开大藩。
把济川秀楫,试横碧水,擎天柱石,小驻丹山。
麦秀两歧,棠敷千里,治最当今黄颍川。
平章看文词坡谷,人品欧韩。
竭来游戏人间。况雅量汪汪海样宽。
适弧垂门外,香凝燕寝,星对照,两地交欢。
自有青州,活民阴德,不用延年九转丹。
人皆祝,愿黑头黄阁,绿鬓朱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宏伟的场景与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皂盖和朱幡彰显了威严与荣耀,象征着开疆拓土的力量。诗人提到在碧水上划桨,象征着奋发向前的精神,支撑着高山的柱石,意味着坚韧与不屈。麦子丰收与棠梨盛开描绘出一幅富饶的农田景象,体现了当今治理有道的理想。人们在文学和品德上追求卓越,生活在世间如同游戏,心胸宽广如大海。门外的美好时光,香气缭绕,星星交相辉映,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青州的美好生活,体现了民众的阴德,强调不必依赖长生不老的药物。最后,表达出人们对长寿与美好生活的祝愿。
注释:
- 皂盖:黑色的盖子,多用于旗帜或车马。
- 朱幡:红色的旗帜,象征着威武和高贵。
- 玉节虎符:象征权力和威严的信物。
- 济川:指顺利航行的河流。
- 擎天柱石:比喻支撑天地的伟大力量。
- 麦秀两歧:指麦子丰收的景象。
- 棠敷千里:指棠梨盛开的美丽景象。
- 平章:治理有道。
- 黑头黄阁,绿鬓朱颜:表达对长寿美好外貌的祝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该诗的作者不详,属于宋代作品。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文学兴盛的时期,诗人们多以描绘自然、抒发情感和表达志向为主。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经历了政治动荡或社会变革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沁园春·皂盖朱幡》以丰富的意象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示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开头用“皂盖朱幡”构建出一种庄严的气氛,点明了诗歌的主题:权力与荣耀的象征。接着,诗人通过“济川秀楫”和“擎天柱石”的意象,表达了在理想社会中人们应当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精神。
进一步,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如“麦秀两歧,棠敷千里”,不仅展现了丰收的喜悦,还象征着美好的前景与希望。诗人在展示自然美的同时,也寄寓了对社会治理的期盼,体现了对当今政治的看法。
此外,诗中提到的“游戏人间”则传达了生活应当轻松愉快的哲学,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态度的理解。最后,诗人以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作为结尾,展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共同向往,整体上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皂盖朱幡,玉节虎符”:开篇以黑色的盖子和红色的旗帜象征威严,权力的象征。
- “宏开大藩”:描绘开疆拓土的壮阔场面。
- “把济川秀楫,试横碧水”:强调人在大自然中奋发向前的精神。
- “擎天柱石,小驻丹山”:比喻坚韧不屈的意志。
- “麦秀两歧,棠敷千里”:描绘丰收的景象,象征希望与富饶。
- “治最当今黄颍川”:强调治理有道,生活美好。
- “平章看文词坡谷”:提到文学和品德的追求。
- “竭来游戏人间”:表达轻松愉快的生活态度。
- “况雅量汪汪海样宽”:强调胸怀宽广。
- “适弧垂门外,香凝燕寝”:描绘宁静的美好时光。
- “星对照,两地交欢”:象征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 “自有青州,活民阴德”:强调青州的美好生活。
- “不使用延年九转丹”:表达对长生不老的无所谓。
- “人皆祝,愿黑头黄阁,绿鬓朱颜”: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皂盖朱幡”比喻权力与荣耀。
- 对仗:如“麦秀两歧,棠敷千里”,展现对称之美。
- 排比:如“黑头黄阁,绿鬓朱颜”,增强语势。
主题思想:该诗旨在表达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社会美好的向往,反映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皂盖:威严与荣耀。
- 朱幡:象征高贵与荣耀。
- 济川:顺利的航行,象征人生的顺遂。
- 麦秀:丰收与希望。
- 棠:象征美丽与富饶。
- 青州:理想的生活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开头提到的“皂盖朱幡”象征什么?
- A. 自然景象
- B. 权力与荣耀
- C. 个人情感
- 答案: B
-
诗中提到的“济川秀楫”表达了什么样的精神?
- A. 无所作为
- B. 奋发向前
- C. 退缩逃避
- 答案: B
-
诗歌最后的祝愿“愿黑头黄阁,绿鬓朱颜”主要表达了对什么的渴望?
- A. 财富
- B. 美好生活
- C. 名声
-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的作品,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的期望。
- 《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的另一首诗,展现了雄壮的气概与对历史的思考。
诗词对比:
- 《登高》:王之涣的作品,描绘了自然与人生的哲学思考,强调了对理想与美好的追求。
- 《春望》:杜甫的作品,展现了对国家的忧虑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均有共鸣。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