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赵瀫阳太史答黎瑶石内史偕游浮邱之作 其一》

时间: 2025-01-06 09:06:15

行行出郭到邱中,旧路犹然一线通。

鹤化不知丹灶冷,灵光常照碧池空。

群公自是香山老,太史何惭司马翁。

授简独惭诗未就,片云头上雨濛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行行出郭到邱中,
旧路犹然一线通。
鹤化不知丹灶冷,
灵光常照碧池空。
群公自是香山老,
太史何惭司马翁。
授简独惭诗未就,
片云头上雨濛濛。

白话文翻译:

走出城郭来到山丘中,
旧路依然是一条通途。
鹤仙不知丹灶已冷,
灵光常常照耀着碧池的空旷。
众公已是香山的老人,
太史如何能不惭愧于司马相如。
授予简书的我独自觉得愧疚,
片云之上正下着细雨蒙蒙。

注释:

  • :城郭,城墙外的地方。
  • :山丘。
  • 鹤化:指仙鹤化为人,象征长生不老。
  • 丹灶:炼丹的炉灶,形容修道者的炼丹之地。
  • 灵光:指神明的光辉。
  • 香山:指香山,古代名山,象征隐士。
  • 太史:即太史公,指司马迁。
  • 授简:指给予简牍,象征诗文的创作。
  • 濛濛:细雨模糊的样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即登,明代诗人,字子登,号天泉,生于南明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与友人游历山水,吟咏抒怀,表现出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何即登与友人游历浮邱山时,表达了他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自我反省,反映了当时士人的情怀与追求。

诗歌鉴赏:

《和赵瀫阳太史答黎瑶石内史偕游浮邱之作 其一》是一首描绘游览山水的诗,诗中蕴含着浓厚的隐逸情怀和对修道生活的向往。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人展现了身处山丘的宁静与悠然,表达了对超脱世俗的追求。首句“行行出郭到邱中”开篇即带出游览的情境,随后描绘旧路的通畅,似乎暗示着回归自然的道路依旧可行。接下来提到“鹤化不知丹灶冷”,不仅点明了修道者的境界,更引发了对世俗冷暖的思考。诗中“灵光常照碧池空”则表现出一种超然的精神境界,暗示着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后半部分,诗人自谦,提到“太史何惭司马翁”,自觉在文学造诣上不如古代名士,展现出一种谦逊和对传统的敬仰。“授简独惭诗未就”则流露出对未能完成创作的无奈与愧疚。最后一句“片云头上雨濛濛”以自然景象作结,使诗的意境更显得深远而悠长,仿佛暗示着诗人在思考中渴望创作的心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行行出郭到邱中:描写出城郭,走向山丘,表现出一种游历的轻松感。
  2. 旧路犹然一线通:指旧路仍然通畅,象征与自然的联系保持不变。
  3. 鹤化不知丹灶冷:提到修道者的境界,表现对长生的向往。
  4. 灵光常照碧池空: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心境,灵光照耀,心灵宁静。
  5. 群公自是香山老:提到隐士,表明对隐居的向往。
  6. 太史何惭司马翁:自谦于文学成就,表现出对前辈的敬仰。
  7. 授简独惭诗未就:表达创作上的愧疚。
  8. 片云头上雨濛濛: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深远的意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鹤化”暗指长生不老的理想。
  • 对仗:如“灵光常照碧池空”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灵光与自然景象结合,使意境更为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世俗的反思、以及对自身创作能力的自省,体现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长生与超脱。
  • 丹灶:象征炼丹和追求长生的修道生活。
  • 灵光:象征智慧与启迪。
  • 香山:象征隐士和追求自然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鹤化”象征什么?

    • A. 长生不老
    • B. 富贵荣华
    • C. 世俗名利
  2. “授简独惭诗未就”中“授简”指的是什么?

    • A. 传授知识
    • B. 给予简牍
    • C. 书写诗歌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对什么的向往?

    • A. 事业成功
    • B. 隐逸生活
    • C. 旅行冒险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酒》(陶渊明):同样表现隐逸生活的诗作。
  • 《登高》(王勃):表现壮丽山河与人生哲理。

诗词对比:

  • 何即登 vs. 陶渊明:两位诗人都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何即登的诗更强调了自我反省与创作愧疚,而陶渊明则更多地赞美自然的宁静与和谐美。

参考资料:

  • 《明清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