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杂曲歌辞·凉州词
原文展示
国使翩翩随旆旌,陇西岐路足荒城。毡裘牧马胡雏小,日暮蕃歌三两声。
白话文翻译
国家的使者在旌旗招展中翩翩而来,走在陇西的岔路上,荒凉的城池随处可见。牧民们穿着毡裘,骑马放牧,胡人的小孩在日暮时分唱着几声歌谣。
注释
- 国使:国家的使者,指前往某地的外交代表。
- 翩翩:形容轻快的样子,通常用来形容舞姿或行走的姿态。
- 旆旌:指旗帜,旆为大旗,旌为小旗。
- 陇西:古地名,位于今甘肃省。
- 岐路:分岔的道路,表示多条道路可供选择。
- 荒城:荒凉的城池,暗示人烟稀少,环境凄凉。
- 毡裘:用毛毡制成的外衣,具有保暖的功能,常见于北方游牧民族。
- 胡雏小:指胡人的小孩,反映边疆少数民族的生活。
- 日暮:傍晚时分,天色渐暗。
- 蕃歌:边疆少数民族的歌曲,通常是质朴而富有地方特色的民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耿湋,唐代诗人,生平不详,记载较少。其作品多描绘边塞风光与游牧生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凉州词》创作于唐代盛世时期,边疆多民族共存,诗人通过描写国使的来访与边地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与多元文化的交融。
诗歌鉴赏
《凉州词》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边塞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边疆风光的热爱与对游牧生活的深刻理解。开篇提到“国使翩翩随旆旌”,使人感受到一种庄重而轻快的场面,仿佛可以看到使者的从容与自信,预示着国家的繁荣与和谐。接着“陇西岐路足荒城”一句,情景转为静谧,描绘出西北边疆的荒凉,给人以视觉与情感上的对比,传达出一种孤独感。
“毡裘牧马胡雏小”则生动展现了边疆生活的真实,体现了游牧民族的日常状态。毡裘不仅是生活的必需,也是文化的象征。最后“日暮蕃歌三两声”,在日暮的背景下,几声歌谣悠然传出,似乎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氛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整首诗在描写边疆的同时,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国使翩翩随旆旌:国家的使者在旗帜招展中走来,表现出一种庄重与优雅。
- 陇西岐路足荒城:描绘陇西地区的分岔道路与荒凉的城池,暗含了边境的凄清与寂静。
- 毡裘牧马胡雏小:展示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情景,突显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 日暮蕃歌三两声:在傍晚时分,几声歌谣响起,传递出一种恬淡与宁静的生活气息。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前后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通过“国使”、“旆旌”、“荒城”、“毡裘”等意象,描绘出独特的边塞风貌,具象而生动。
- 比喻:将人和自然景观结合,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描绘了边疆的独特风情与生活状态,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敬畏,反映出边疆文化的多样性与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旌旗:象征国家的荣誉与权威。
- 荒城:代表着边境的寂寥与孤独。
- 毡裘:体现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特征。
- 蕃歌:象征边疆民族的文化与传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国使”是指什么?
- A. 农民
- B. 使者
- C. 士兵
- D. 商人
- 填空题:诗中“毡裘牧马胡雏小”描绘了___的生活情景。
- 判断题:诗中的“日暮蕃歌”意在表现边疆的繁华与热闹。(对/错)
答案
- B
- 游牧民族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燕歌行》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描绘边疆风光,但更侧重于壮丽的自然景观。
- 高适《燕歌行》:与《凉州词》相似,均为边塞诗,强调了战争与生活的交织。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