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郑璧润钱唐训导
作者: 陈政 〔明代〕
圣主崇文教,儒官简俊才。
日边鸣铎去,秋尽讲帷开。
化雨舒桃李,光风被草莱。
题诗思令弟,凭雁寄金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郑璧润的赞美与祝福。诗中提到圣主崇尚文教,儒官以才智出众为重。晨光中,钟声响起,象征着知识的传播;秋天结束,讲学的帷幕拉开,寓意着新的学习开始。化雨滋润桃李,象征着教育的成果丰硕;清风拂过草木,表达了自然的恩泽。最后,作者写诗寄托对朋友的思念,借雁传递祝福。
注释:
- 圣主:指明代的皇帝,崇尚文治的统治者。
- 崇文教:崇尚文治和教育。
- 儒官:指儒家出身的官员。
- 鸣铎:指钟声,象征知识的传播。
- 化雨:比喻教育的滋润。
- 桃李:指桃树和李树,常用来比喻学生。
- 金台:指高贵的地方,象征着理想的寄托。
典故解析: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是孔子的名言,强调教育的潜移默化。
- 光风霁月:形容明朗的天气,常用来比喻清明的政治或美好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政,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以诗词见长,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与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文人风气盛行,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教育的重视及对朋友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五言绝句的结构,简洁而富有韵律感。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一个崇尚文教的社会氛围,反映了作者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和对有才之士的推崇。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季节的变换和自然的描绘,展现了教育成果的丰硕和社会的欣欣向荣。尤其是“化雨舒桃李,光风被草莱”,用自然的景象比喻教育的影响,形象而生动。最后两句将对朋友的思念与教育的主题结合,表现出诗人深情厚谊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整首诗流畅自然,情感真挚,既有对社会的观察,也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圣主崇文教:指出当权者重视文治和教育。
- 儒官简俊才:形容儒家官员以才智为重,强调选拔人才的重要性。
- 日边鸣铎去:描绘晨光中,钟声响起,象征着新一轮的学习和传播知识。
- 秋尽讲帷开:秋天结束,讲学的帷幕开启,寓意着新的学习期的到来。
- 化雨舒桃李:比喻教育的滋润如雨水,使得学生茁壮成长。
- 光风被草莱:清风拂过草木,象征着自然的恩泽与和谐。
- 题诗思令弟:写诗时思念弟弟,体现了个人情感。
- 凭雁寄金台:借雁寄信,表达对弟弟的祝福和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化雨舒桃李”比喻教育的滋润。
- 对仗:如“圣主崇文教,儒官简俊才”,使句子更加和谐。
- 排比:在意象的描绘上,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教育的重要性展开,表达了作者对知识传播的崇敬和对友人的思念。通过自然意象的描绘,体现了教育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了文治的必要性和美好愿景。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圣主:象征权威与智慧。
- 桃李:象征学生与教育成果。
- 鸣铎:象征知识的传播。
- 金台:象征理想与期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圣主”指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统治者?
- A. 唐代
- B. 明代
- C. 宋代
-
“化雨舒桃李”中的“桃李”寓意是什么?
- A. 自然景观
- B. 学生和教育成果
- C. 友人的祝福
-
诗中提到的“凭雁寄金台”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思念与祝福
- C.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对比:
将陈政的《赠郑璧润钱唐训导》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前者更侧重于教育和友谊的表达,后者则反映了战乱时期的忧国忧民情怀。两首诗皆以自然意象为背景,展示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社会关怀。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陈政研究》
- 《古诗文赏析与鉴赏》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