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路入滇城北,萧然景象幽。
偶寻名胜地,因上旷怡楼。
雨霁千山色,松声四座秋。
始知人世上,亦自有丹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云南滇城北部的幽静景色。行路时,偶然找到名胜之地,便登上旷怡楼。经过一场雨后,远山的颜色格外清晰,松树的声音在四周响起,透出秋天的气息。此时,作者感悟到,原来在世间也有如此美好的境地,仿佛与丹丘(仙境)相似。
注释:
- 滇城:指云南的城市,特指昆明。
- 萧然:形容景色清幽宁静。
- 旷怡楼:楼名,意指开阔、舒适的楼台。
- 雨霁:雨停后,天气转晴。
- 丹丘:指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着理想的生活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政,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他的诗作常以自然景色为主题,体现了对山水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向往,诗人在游览名胜之地时,受到自然景色的启发,表达了对人世美好的感悟。
诗歌鉴赏:
《登五华寺旷怡楼》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诗中通过描绘云南滇城北的自然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宁静环境的向往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首句“路入滇城北”便引入了自然景观的描绘,清新而幽静,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接着“偶寻名胜地,因上旷怡楼”显示出一种偶然的闲适,诗人并非刻意寻求,而是在行走中发现了美。这种随性与自然的结合,恰恰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态度。
“雨霁千山色,松声四座秋”描绘了雨后山色的清晰和松声的悠远,山水之间的宁静与深邃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安宁。最后一句“始知人世上,亦自有丹丘”,更是将个人的感悟提升到哲学的高度,表达了对人世间美好事物的珍视。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体现了自然与心灵的和谐。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路入滇城北:指作者行走至滇城的北部,开篇即表现出对方向的明确,设置了地理背景。
- 萧然景象幽:描绘出环境的宁静、幽深,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 偶寻名胜地:表现出诗人随意游历的心态,偶然发现了美丽的风景。
- 因上旷怡楼:因而登上旷怡楼,表达出一种因缘而生的美好体验。
- 雨霁千山色:雨后,千山的色彩鲜明,描绘出自然的生机。
- 松声四座秋:松树的声音响起,带来秋天的气息,渲染出季节的变化。
- 始知人世上:通过这一自然景象,诗人悟出人生的哲理。
- 亦自有丹丘:感叹人世间也有如同仙境般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间的美好比作“丹丘”,表达出一种理想化的生活追求。
- 拟人:松声被赋予了秋的特征,使得自然景象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向往,以及在自然景色中感受到的人生哲理。诗人在宁静的环境中,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心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滇城:象征着自然的美与人间的和谐。
- 旷怡楼:代表着一种开放、舒适的心境。
- 千山:象征着广阔的自然,反映出无限的可能性。
- 松声:传达出自然的和谐与生命的力量。
- 丹丘:象征着理想的境地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所描绘的主要景色是哪个地方?
- A. 江南
- B. 滇城
- C. 北国
- D. 西域
-
“雨霁千山色”中的“霁”字意为:
- A. 雨
- B. 晴
- C. 风
- D. 雪
-
诗中提到的“丹丘”是指:
- A. 山丘
- B. 仙境
- C. 河流
- D. 城市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 - 王维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中杂诗》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通过细腻的观察展示人与自然的和谐。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则通过豪放的情怀表达对过往历史的感慨,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明代诗人研究》
- 《山水诗的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