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读几案间杂书得六言二十首 其七》

时间: 2025-01-04 08:51:55

昔有初祖见性,今无导师指迷。

死底埋震旦东,活底在葱岭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昔有初祖见性,今无导师指迷。死底埋震旦东,活底在葱岭西。

白话文翻译:

很久以前的祖师(指佛教的创始人)看到了真理,而如今却没有老师来指引迷惑。死者的尸体埋在震旦(指中国的东部),而活着的人却在葱岭(指西方)那边。

注释:

  1. 初祖:指佛教的创始人或最初的祖师,常用来象征对真理的领悟。
  2. 见性:见到事物的本质或真理。
  3. 导师:引导和教诲的老师。
  4. 指迷:指引迷途,帮助他人走出困惑。
  5. 震旦:古代对中国东部的称呼。
  6. 葱岭:指位于西方的山脉,象征着生存与希望。

典故解析:

这首诗提到的“初祖”与“见性”都与佛教哲学密切相关,强调了原始的智慧与后世的迷茫。震旦与葱岭的对比,体现了生死的哲学思考,死者与活者的境地划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子华,号澹庵,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他深受理学影响,诗风清新脱俗,常以哲理和自然相结合的方式表达情感与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是士人对佛教与道教思考的时节,反映了刘克庄对生死、真理与人生的探讨。

诗歌鉴赏:

刘克庄在这首诗中探讨了真理的获取与迷茫的状态,表现出一种哲学上的沉思。开头提到“初祖见性”,象征着一种无上智慧的境界,展现了他对古代智慧的仰慕与追求。与之对应的是现代的困惑,诗中“今无导师指迷”则揭示了当代人在追求真理时的孤独与无助。

整首诗通过“死底”和“活底”的对比,表现出一种生死观的哲学思考。震旦与葱岭的地理象征不仅反映了中国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也隐喻着生与死的不同境地。诗歌通过简练的语言与深邃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智慧与存在的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昔有初祖见性:昔日的祖师看到了真理,表达了对智慧的向往。
  2. 今无导师指迷:如今却没有人能够引导我们走出迷茫,反映了时代的困惑。
  3. 死底埋震旦东:死者的尸体埋在东边,象征着传统与过去。
  4. 活底在葱岭西:活着的人在西方,暗示着希望与生的可能。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死底”和“活底”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作品的节奏感。
  • 隐喻:震旦和葱岭不仅是地理上的分界,也象征着生死的哲学。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生死、真理与智慧,表现出对古代智慧的尊重与现代迷惘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真谛的深入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初祖:象征智慧与真理的源头。
  2. 导师:引导者,代表迷失中的渴望。
  3. 震旦:传统与过去的象征。
  4. 葱岭:生机与未来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初祖”在诗中指的是哪位人物?
    • A. 道教的创始人
    • B. 佛教的创始人
    • C. 儒教的创始人
    • D. 任何老师
  2. “震旦”指代的是哪个方向?
    • A. 西方
    • B. 南方
    • C. 东方
    • D. 北方
  3. 诗中提到的“导师”代表了什么?
    • A. 朋友
    • B. 指引和教导者
    • C. 对手
    • D. 家人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可以将刘克庄的这首诗与王维的《鸟鸣涧》进行对比。两首诗都涉及自然与哲理,但刘克庄更侧重于生死与智慧的探讨,而王维则更多表现出自然的宁静与人生的淡泊。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