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

时间: 2025-01-19 16:01:20

丫髻唐衣八尺长,试看风骨已昂藏。

丹成屡诧飞升去,客至多称吐纳忙。

近习星文兼卖卜,每寻洞穴不赍粮。

或云曾与阵抟遇,拟问先生乞睡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丫髻唐衣八尺长,试看风骨已昂藏。
丹成屡诧飞升去,客至多称吐纳忙。
近习星文兼卖卜,每寻洞穴不赍粮。
或云曾与阵抟遇,拟问先生乞睡方。

白话文翻译:

一个打着丫髻、穿着唐代长衣的道士,看看他那挺拔的风骨,真是高大威猛。
他屡次炼丹,结果引来别人惊讶地问他飞升的事情,客人来访时总是忙于吐纳(修炼)。
他近来学习星象和算命,每次去洞穴(修炼)时却不带粮食。
有人说他曾与阵抟相遇,想要请教先生乞求一种安眠的法子。

注释:

  • 丫髻:一种发型,通常指女子的发髻。
  • 唐衣:指唐代的服装,表现出古风。
  • 丹成:指炼成丹药。
  • 飞升:道教中指修炼得道,升天成仙。
  • 吐纳:指呼吸调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
  • 星文:指星象学。
  • 卖卜:指算命、占卜。
  • 不赍粮:不带粮食,意味着隐居或修炼的清贫。
  • 阵抟:阵抟是道教中一种修炼术,可能与飞升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廷璐,号青山,南宋著名诗人和词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表达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观。其诗词风格清新,常表现出对道教文化的向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绘道士形象,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道教文化的探讨和思考。

诗歌鉴赏:

《道士》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个道士高大的形象以及其修道生活的情景。诗中道士的服装和气质暗示了他来自古老的文化传统,体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气质。诗人以“丹成屡诧飞升去”表达了道士炼丹求道的艰辛与期待,反映出道教文化中对长生不老的追求。

此外,诗中提到“客至多称吐纳忙”,不仅表现了道士的忙碌,也暗示了修行之路的孤独与清苦。道士在追求灵性升华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物质生活的匮乏,“不赍粮”便是对此的真实写照。最后一句提到与“阵抟”的相遇,体现了道教修炼中人与自然、人与天地的密切关系,表达了对修行方法的渴求与探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了道士的外表与风骨,表现出其非凡的气质。
  • 第二联则反映道士炼丹的频繁与他人对其飞升的惊叹,展现了道士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
  • 第三联表现了道士在修行中的困境,强调其对物质的漠视。
  • 第四联则引入道教传统修行的故事,表现出对智慧与安宁的渴望。

修辞手法

  • 用对仗如“丹成屡诧”与“客至多称”提升了诗的韵律感。
  • 形象化的描述如“丫髻唐衣”使道士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反映了对道教文化的尊重与向往,同时也揭示了修道过程中的艰辛与孤独,表现了追求精神自由与超脱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道士:象征追求真理与长生的修行者。
  • 丹药:象征着追求不老与超越尘世的理想。
  • 洞穴:隐喻修行与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飞升”指的是什么?

    • A. 升天成仙
    • B. 飞行
    • C. 旅行
    • D. 结束
  2. “不赍粮”中的“赍”是什么意思?

    • A. 带
    • B. 送
    • C. 吃
    • D. 买
  3. 诗人通过道士的形象想表达什么?

    • A. 对财富的追求
    • B. 对道教文化的向往
    • C. 对世俗生活的热爱
    • D. 对权力的渴望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比较刘克庄的《道士》与王维的《鹿柴》,前者侧重于道士的修行与内心的追求,后者则更关注自然景色与心境的和谐。两者都体现了超脱世俗的理想,但表达方式与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道教文化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