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荪墅示以杂兴四首乃用危骊塘所次唐子西韵》
时间: 2025-01-17 09:29:58意思解释
俞荪墅示以杂兴四首乃用危骊塘所次唐子西韵
原文展示
我才虽不武,纵靶洛阳桥。
本是士行志,非因贫折腰。
天风吹劫火,国事付回潮。
待尽山深处,汗颜猿鹤邀。
白话文翻译
我虽然没有武艺,但我仍愿放箭于洛阳桥。
我原本是有志于士人的,但并不是因为贫穷而屈服。
天风吹来,火灾肆虐,国家的事态就像潮水般起伏。
等到我走到山深处,便让猿猴和仙鹤来召唤我。
注释
- 靶:指箭靶。
- 折腰:屈从、低头,表示向权势低头。
- 劫火:指灾难、火灾。
- 回潮:潮水的涨落,隐喻国家形势的变化。
- 汗颜:感到羞愧。
- 猿鹤:猿猴与仙鹤,象征超脱与悠闲。
典故解析
“洛阳桥”可能指代历史上著名的桥梁,象征着士人的志向与抱负。“猿鹤邀”则常用来象征隐逸生活,反映诗人对高洁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他的诗作多关注政治与士人的理想,常常通过自然景象来映射内心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动荡的年代,诗人在国家动乱、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感到无奈,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思考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几个意象展现了诗人的心境。开头两句,诗人坦言自己没有武艺,却愿意在洛阳桥上放箭,显示出一种无畏的精神和对理想的追求。接着,诗人反思自己的士人志向,强调并非因贫穷而屈服,这一态度反映了他对理想的坚持。第三句通过“天风吹劫火”描绘出国事的动荡,暗示社会的危机与不安。最后一句“待尽山深处,汗颜猿鹤邀”则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在世俗纷扰中寻求内心宁静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对照,呈现出诗人在顺境与逆境中的不同心态,反映出一种士人特有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诗中运用多重意象,如“猿鹤”,不仅突显了超脱的愿望,也隐喻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形成了清新而又深刻的艺术效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才虽不武:自谦,虽然没有武艺。
- 纵靶洛阳桥:愿意在洛阳桥上放箭,表现一种勇气。
- 本是士行志:自己原本有志于士人之道。
- 非因贫折腰:并不是因为贫困而向权势低头。
- 天风吹劫火:形象地描绘国家动荡不安。
- 国事付回潮:国家形势如潮水般起伏不定。
- 待尽山深处:期盼找到一片宁静之地。
- 汗颜猿鹤邀:感到羞愧,渴望隐逸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国家动荡比作潮水,生动形象。
- 对仗:上下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天风”赋予了动作,增强了诗的动态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士人生活的向往,以及在动荡中对归隐的渴望,展现出一种士人特有的坚韧与清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洛阳桥:象征理想与抱负。
- 猿鹤:象征超脱与隐逸的生活。
- 劫火:象征社会动荡与个人困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A. 洛阳桥
B. 猿鹤
C. 劫火
D. 山深处 -
“非因贫折腰”表示诗人对什么态度? A. 追求荣华
B. 向权势低头
C. 坚持理想
D. 逃避现实
答案: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陈著的这首诗更强调士人的理想与社会的矛盾,而王维则更多表现出自然的宁静与诗人的隐逸心态。两者都在不同层面上探讨了隐逸的主题,但呈现的情感基调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