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怀二十首 赵蕃 〔宋代〕
剩水残山觉范诗,泛然孤棹去何之。 倚樯吟啸元无忤,谁信今朝无早炊。
白话文翻译:
在这片残破的山河中,我感受到了范仲淹的诗意,孤独的小船随意漂流,不知将去往何方。 倚着船桅吟唱长啸,心中并无不快,谁能相信今天早上竟然没有早饭可吃。
注释:
- 剩水残山:形容战乱或自然灾害后的荒凉景象。
- 觉范诗:感受到范仲淹诗中的意境。范仲淹是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其诗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 泛然孤棹:指独自划船,随意漂流。
- 倚樯吟啸:倚着船桅吟唱长啸,形容诗人放达不羁的生活态度。
- 元无忤:原本就没有不快或抵触。
- 谁信今朝无早炊:谁能相信今天早上竟然没有早饭可吃,表达了诗人生活的困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著名诗人。他的诗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尤以山水田园诗见长。此诗可能作于诗人晚年,反映了他对时局的不满和个人生活的困顿。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赵蕃《寄怀二十首》中的一首,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动荡和个人生活困顿的感慨。诗中通过对“剩水残山”的描绘,隐喻了国家的衰败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诗人在动荡时局中的孤独与困顿。首句“剩水残山觉范诗”,通过对残破山河的描绘,引入了范仲淹的诗意,暗示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次句“泛然孤棹去何之”,以孤舟漂流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助。后两句“倚樯吟啸元无忤,谁信今朝无早炊”,则通过对比诗人放达的生活态度和现实的困顿,突出了诗人的无奈和悲凉。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赵蕃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剩水残山觉范诗”,通过“剩水残山”的意象,描绘了战乱后的荒凉景象,同时引入了范仲淹的诗意,暗示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次句“泛然孤棹去何之”,以孤舟漂流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助。
- 第三句“倚樯吟啸元无忤”,通过“倚樯吟啸”的动作,展现了诗人放达不羁的生活态度,而“元无忤”则强调了诗人内心的平静。
- 末句“谁信今朝无早炊”,通过对比诗人放达的生活态度和现实的困顿,突出了诗人的无奈和悲凉。
修辞手法:
- 比喻:“剩水残山”比喻战乱后的荒凉景象。
- 拟人:“泛然孤棹”赋予孤舟以人的情感,表达了诗人的迷茫和无助。
- 对比:通过诗人放达的生活态度和现实的困顿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无奈和悲凉。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残破山河和个人困顿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不满和个人命运的无奈,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意象分析:
- 剩水残山:象征战乱后的荒凉景象,隐喻国家的衰败。
- 泛然孤棹:象征诗人的孤独和无助,隐喻个人命运的无奈。
- 倚樯吟啸:象征诗人放达不羁的生活态度,隐喻诗人内心的平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剩水残山”象征什么? A. 自然美景 B. 战乱后的荒凉景象 C. 诗人的家乡 D. 诗人的心情
-
诗中的“泛然孤棹”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快乐 B. 迷茫和无助 C. 愤怒 D. 平静
-
诗中的“倚樯吟啸元无忤”展现了诗人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A. 消极 B. 放达不羁 C. 忧郁 D. 悲观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范仲淹《岳阳楼记》: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 苏轼《赤壁赋》: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词对比:
- 赵蕃的《寄怀二十首》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但赵蕃的诗更加简洁凝练,情感更加深沉。
- 赵蕃的《寄怀二十首》与苏轼的《赤壁赋》:两者都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但赵蕃的诗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而苏轼的赋则更加注重历史事件的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范仲淹诗选》:收录了范仲淹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苏轼诗选》:收录了苏轼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