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四首》

时间: 2025-01-04 08:50:04

春风扬柳眉,春禽弄百舌。

一片师归心,两处俱漏泄。

不动步还家,习漏顿消灭。

暗投玉线芒,晓贯金针穴。

深固实幽远,无人孰辨别。

惭愧可怜生,头头皆合辙。

不念阿弥陀,南无乾屎橛。

无智痴人前,第一不得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风扬柳眉,春禽弄百舌。
一片师归心,两处俱漏泄。
不动步还家,习漏顿消灭。
暗投玉线芒,晓贯金针穴。
深固实幽远,无人孰辨别。
惭愧可怜生,头头皆合辙。
不念阿弥陀,南无乾屎橛。
无智痴人前,第一不得说。

白话文翻译

春风吹拂着柳条,仿佛在轻扬眉头;春鸟在不停地鸣叫,似乎在展示自己的多才多艺。
我心中对师父的归属感强烈,然而却在两个地方都泄露了心声。
不动身子回家,心中所想的烦恼顿时烟消云散。
暗中抛出玉线,清晨时分穿透了金针的穴位。
深邃而稳固的幽远之处,没人能分辨得清楚。
感到惭愧和可怜,自己的思绪全都顺应着轨道。
不去念叨阿弥陀佛,反倒是南无“乾屎橛”。
在无知的愚人面前,第一件事是不必说出来的。

注释

  • 春风扬柳眉:柳条随风摇曳,形似女子的眉毛,在这里意指春天的生机盎然。
  • 春禽弄百舌:春天的鸟儿多声细语,表现出春的活泼与生命的多样性。
  • 师归心:对师父的归属之情。
  • 漏泄:指心中情感流露。
  • 阿弥陀:佛教中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佛,代表信仰与救赎。
  • 南无乾屎橛:是对阿弥陀佛的戏谑,表达对宗教信仰的不满或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法恭,宋代高僧,以其深厚的佛学修养和诗词才华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融合佛教思想,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感悟。法恭的诗风简洁明了,情感真挚,常常带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佛教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人在此背景下,通过诗歌表达内心的修行体验与对世事的感悟,反映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假四首》是一首富有佛教思想和哲理性的诗作。诗人通过春风和春鸟的描写,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图景,象征着生命的复苏和希望的到来。然而,诗中流露出的师归心与漏泄的情感,暗示出一种内心的挣扎与焦虑。诗人在“暗投玉线芒,晓贯金针穴”中,表达了对内心深处的探索和对真理的追求。

诗的最后部分,特别是“不念阿弥陀,南无乾屎橛”,则展现了诗人对佛教信仰的质疑和反思,表现出对世俗生活与精神追求的矛盾。这种自我解嘲与讽刺的语调,使得整首诗在轻松与沉重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风扬柳眉:描绘春天的生机,柳树在春风中轻轻摇动,传达出生命的活力。
  • 春禽弄百舌:鸟儿多声细语,象征着春的繁荣和多样性。
  • 一片师归心:表达了作者对师父的思念与依恋。
  • 两处俱漏泄:内心的情感在两个地方都显露出来,暗示着难以隐藏的情感。
  • 不动步还家:内心的烦恼在不动中得到消解,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
  • 暗投玉线芒:暗中投放出自己的愿望或追求,象征潜在的探求。
  • 晓贯金针穴:早晨的光线穿透了深处,象征着真理的顿悟。
  • 深固实幽远:表达内心的深邃与幽远,难以被他人理解。
  • 惭愧可怜生:对自我的反思,感到惭愧与自怜。
  • 头头皆合辙: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模式是固化的。
  • 不念阿弥陀,南无乾屎橛:对宗教信仰的调侃,反映了诗人对世俗与宗教的思考。
  • 无智痴人前,第一不得说:在愚人面前不必多言,表明了一种智慧与沉默的选择。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春风扬柳眉”,将自然景象比作人的表情,富有生动性。
  • 对仗:如“春禽弄百舌”与“一片师归心”,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意象,表达了生命的希望与内心的挣扎。它探讨了信仰与世俗的矛盾,展现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反思与对真理的追求,传达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风:象征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 :代表柔美与生命的脆弱。
  • 春禽:象征生命的活力与多样性。
  • 师父:代表智慧与引导。
  • 阿弥陀:象征信仰与救赎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春风扬柳眉”中的“柳眉”比喻什么? A. 柳树的形状
    B. 女子的眉毛
    C. 春天的气息
    D. 以上皆是

  2. “不念阿弥陀,南无乾屎橛”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A. 对信仰的坚定
    B. 对宗教的戏谑
    C. 对生活的热爱
    D. 对自然的敬畏

  3. 诗中提到的“暗投玉线芒”象征着什么? A. 对未来的希望
    B. 对真理的追求
    C. 对师父的思念
    D. 对世俗的逃避

答案

  1. D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晓》孟浩然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对比,法恭的诗更加关注内心的修行与哲理思考,而李白则更多地展现了对自然与情感的抒发。两者在形式与主题上均有所不同,但都蕴含着深厚的人生哲理。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宋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