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斋》

时间: 2025-01-04 08:07:14

茅斋住翠林,一迳总清阴。

涧近水声入,窗虚山色侵。

读书依竹静,送客出花深。

此地无尘俗,令人长道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茅斋住翠林,一迳总清阴。
涧近水声入,窗虚山色侵。
读书依竹静,送客出花深。
此地无尘俗,令人长道心。

白话文翻译:

在青翠的树林中,我住在茅草搭成的小屋里,独自一条小路,总是笼罩在清幽的阴影中。小涧的水声近在耳边,窗外的山色也悄然侵入。读书时依靠竹子静静地思考,送走客人时花香四溢、意趣深远。在这里没有尘世的纷扰,使人更容易长久地保持内心的宁静与道德的追求。

注释:

  • 茅斋:指用茅草搭建的简陋房屋,象征隐居生活。
  • 翠林:形容树林青翠,表明环境清幽。
  • 一迳:一条小路,表示幽静的小径。
  • 清阴:清凉的阴影,指环境的宁静。
  • :指小溪或山涧,水声悦耳。
  • 窗虚:窗户开着,虚指不实,形容山色透入室内。
  • 无尘俗:没有世俗的尘埃,形容环境清净。
  • 道心:指向道德、哲理的心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勉,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出隐逸生活的情趣与对自然的热爱。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描绘山水田园的宁静。

创作背景:

《山斋》创作于姚勉隐居于山林之时,展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纷扰的社会环境中,诗人渴望寻找宁静,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

诗歌鉴赏:

《山斋》是一首极具意境的山水田园诗,作者通过描绘茅屋周围的自然景色,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中“茅斋住翠林”一句,便勾勒出一种清新幽静的生活环境,读者能感受到作者远离尘嚣、投入自然的愉悦与满足。诗中提到的“水声”、“山色”,这些自然元素不仅丰富了画面,也进一步衬托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尤其是“此地无尘俗,令人长道心”,更是表达了诗人在此环境中所获得的心灵宁静。整首诗行云流水,意境高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平和的向往,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茅斋住翠林:在青翠的树林中住着茅屋,描绘出一种隐居的环境。
  2. 一迳总清阴:小路常常被清幽的阴影覆盖,表现出环境的幽静。
  3. 涧近水声入:小涧的水声传入耳中,增添了生动的自然气息。
  4. 窗虚山色侵:窗户虚开,山色悄然透入,表现出自然与生活的融合。
  5. 读书依竹静:在竹下静心读书,体现出一种文化与自然的和谐。
  6. 送客出花深:送走客人时,花香四溢,增添了离别的情愫。
  7. 此地无尘俗:这里没有世俗的喧嚣,强调了环境的清净。
  8. 令人长道心:使人能够长久保持内心的道德追求,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内心状态相融合,增强了诗意。
  • 对仗:如“读书依竹静,送客出花深”,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 拟人:通过自然现象如“山色侵”赋予其人性,使景象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强调了自然环境对心灵的滋养与影响,体现出一种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茅斋:象征隐逸、清净的生活。
  • 翠林:自然的美,代表纯粹与宁静。
  • 水声:象征生命的流动与自然的韵律。
  • :象征高洁、坚韧,体现文化修养。
  • :生活的美好与离别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山斋》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姚勉
    C. 白居易
    D. 杜甫

  2. “此地无尘俗”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A. 富贵
    B. 忙碌
    C. 宁静
    D. 热闹

  3. “读书依竹静”中表现的意象是什么? A. 竹子
    B. 静谧
    C. 花香
    D. 水声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鸟鸣涧》

诗词对比:

姚勉的《山斋》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是描绘自然与隐逸生活的作品。姚勉更注重于内心的道德追求与环境的清幽,而王维则通过自然景色来表现人生的哲理和感悟,二者各有千秋,皆蕴含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