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卫山斋》
时间: 2025-01-04 11:02: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何处桃花源,超然欲高举。
永怀尘外游,遐契烟中侣。
时从清夜闌,默探元化祖。
寻幽得佳胜,将期结茅宇。
任花五十犗,朅来向江渚。
投竿鱼不食,归与浩莫御。
遥岑下落日,薄云阁清雨。
扬舲吴淞演,褰裳采芳杜。
长歌去英淑,未卜重晤语。
相期会有时,散发卧云屿。
白话文翻译
哪里才是桃花源?我心中渴望高举身心,超然于世外。
我永怀对尘世的游历,心中与烟雾中的伴侣相契合。
时常在清夜的栏杆旁,默默探求元始的智慧。
寻幽觅胜地,打算在这里结茅而居。
任凭花开五十朵,轻轻来到了江边。
投竿却未能钓到鱼,归来与浩渺的江水共处。
远处的山峰下,夕阳缓缓落下,薄云中飘着清雨。
撑起小船在吴淞江上游荡,撩起裙摆去采芳草。
长歌一曲送别英美之人,未曾预料重逢之语。
约定未来再会时,散发长发卧在云屿之上。
注释
- 桃花源:源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象征理想境界。
- 超然:超脱于世俗之上。
- 元化祖:指道教的“元始天尊”,象征道理的启迪。
- 佳胜:美丽的胜地。
- 江渚:江边的小滩。
- 投竿:钓鱼。
- 遥岑:远处的山峰。
- 扬舲:扬帆,指乘船。
- 采芳杜:采集芳香的花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深,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他的诗作多描绘山水、隐逸生活,风格细腻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一个隐居的时刻,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表达了对尘世的超然与渴望,以及在自然中寻求内心安宁的情感。
诗歌鉴赏
《别卫山斋》是一首反映诗人对隐逸生活向往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一个理想的桃花源般的生活场景。开篇便提到“桃花源”,极具象征意义,表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诗中“超然欲高举”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超脱,显示出一种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怀。
全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透出一种淡淡的孤独感。“投竿鱼不食”一语,虽然是钓鱼的场景,却反映了诗人在寻求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所感受到的无奈。此时,诗人不再单纯追求鱼的得失,而是更看重与自然的交流。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间纷扰的超脱。通过对美好景致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内心的宁静与向往,呼应了“相期会有时,散发卧云屿”的理想境界,令人感受到一种悠远的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何处桃花源:诗人提问,桃花源在哪里,表达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 超然欲高举:希望能够超脱于世俗,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 永怀尘外游:心中永远怀有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 遐契烟中侣:与自然和灵魂的伴侣相契合,指向一种超然的友谊。
- 时从清夜闌:在清幽的夜晚,诗人开始思考。
- 默探元化祖:默默探寻道理的本源与智慧。
- 寻幽得佳胜:寻找幽静的地方,得到美好的胜景。
- 将期结茅宇:计划在这里安家,过隐居生活。
- 任花五十犗:不在乎花开多少,享受自然的美好。
- 朅来向江渚:轻轻来到江边,融入自然。
- 投竿鱼不食:钓鱼未能得手,表现一种无奈。
- 归与浩莫御:归来与浩瀚的江水相伴。
- 遥岑下落日:远山下的落日,描绘宁静的景象。
- 薄云阁清雨:薄薄的云层,伴着清新的雨。
- 扬舲吴淞演:在吴淞江上扬帆,享受水上生活。
- 褰裳采芳杜:撩起裙摆,采集芳香花草。
- 长歌去英淑:唱一曲送别,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 未卜重晤语:未能知晓重逢之时的交谈。
- 相期会有时:彼此约定未来再会。
- 散发卧云屿:在云屿上散发长发,享受自由与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比作桃花源,象征理想中的归宿。
- 拟人:自然景物如云、雨等被赋予人情,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对仗:如“清夜闌”和“默探元化祖”,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体上,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彰显了超然物外的哲学思想,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深切的思念与期待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花源:理想世界,象征宁静、和谐的生活。
- 江渚:自然的美好场景,表现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落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云屿:隐喻诗人心灵的归宿与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桃花源”象征着什么?
A) 理想境界
B) 现实生活
C) 个人情感 -
诗人投竿钓鱼却未能得手,这个意象表达了什么?
A) 对生活的满意
B) 对自然的无奈
C) 对友人的思念 -
诗的最后一句“散发卧云屿”意味着什么?
A) 追求名利
B) 寻求内心的宁静
C) 对人际关系的渴望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陶渊明《桃花源记》:同样描绘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歌的意境更为深远。
- 王维《山居秋暝》:展现了山水的宁静与诗人的隐逸生活,情感基调相似。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陶渊明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