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时间: 2025-01-06 06:49: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作者: 辛弃疾 〔宋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写于淳熙己亥年,作者从湖北迁移到湖南,在小山亭与同官王正之共饮,作此词以赋诗。词中表达了对春天的惆怅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春天来去匆匆,花开早了又怕凋零,何况落红无数。春天就停下来吧,听说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恨春天无言以对。算起来,只有那细致的蛛网,在画檐下整日惹飞絮。怕是无归路,一作恨无归路,一作迷归路,长门事,约定的佳期又误。曾经有人妒忌我的蛾眉。千金纵然买得相如赋,但这样的情感又有谁人诉说?你不要舞动,难道不见玉环和飞燕皆已化为尘土?闲愁最为苦楚!别去倚靠那危栏,斜阳正好在烟柳断肠之处。
注释
- 淳熙己亥: 指的是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己亥是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
- 王正之: 辛弃疾的朋友,可能是指王之涣。
- 画檐蛛网: 形象描绘了春日细腻的景象。
- 蛾眉: 形容女子的眉毛,常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
- 相如赋: 指的是司马相如的《凤求凰》,是古代著名的辞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及抗金名将。他的词风豪放,情感真挚,常常反映个人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年间,作者在经历了战乱和个人失意后,寄情于自然,借春天的景象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爱情的渴望。
诗歌鉴赏
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春天的眷恋与惋惜。词中“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开篇即抓住了时光流转的主题,春天的匆忙和无情,让人感到无奈与惆怅。接着,作者借用“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之句,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短暂的哀伤,落花的意象更是加深了这种感伤。
而“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则引入了对未来的思考,生命的无常和归属的迷茫在这里得到了升华。接下来的“怨春不语”则将这种情感进一步深化,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对春天的描绘,作者感受到的不是简单的美好,而是与时间和命运的对抗。
最后,作者以“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结束,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情感的共鸣。整首词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情感由浅入深,展现了辛弃疾对人生命运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更能消几番风雨: 反映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 匆匆春又归去: 春天来得快,去得也快,令人惋惜。
- 惜春长怕花开早: 对春天的珍惜,但又担心美好易逝。
- 何况落红无数: 形容花瓣飘落的无奈,表达生命短暂。
- 春且住: 期望春天能稍作停留。
- 怨春不语: 对春天的怨恨,无人倾诉的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 “闲愁最苦”通过闲愁的形象化,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 拟人: “怨春不语”使春天具有人性化的情感特征。
- 对仗: 词中多次运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围绕着“春”的主题展开,通过春天的来去,映射人生的无常,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命运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 生命的象征,代表着希望和美好。
- 花: 美好的事物,象征着短暂与易逝。
- 蛛网: 细腻的情感,象征着生活的繁琐。
- 长门: 寄托着对爱情的期待与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辛弃疾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更能消几番风雨”的意思是:
- A. 春天来了
- B. 经历了多少风雨
- C. 雨水很多
- D. 时光流逝
-
词中“蛾眉”指的是:
- A. 一种花
- B. 美丽的女子
- C. 一种鸟
- D. 诗歌
答案
- B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辛弃疾
- 《钗头凤·世情薄》 - 李清照
诗词对比
- 辛弃疾 vs. 李清照: 两位词人都关注个人情感与命运,但辛弃疾的词常带有豪放的气魄,而李清照则更显细腻柔情。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