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善政无惭色,吟归似等闲。惟将六幅绢,写得九华山。求理头空白,离京债未还。仍闻猿与鹤,都在一船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施行良好的政治,心中不必感到惭愧,归来的时候吟唱诗歌就像是寻常事一样。我只是用六幅丝绢,描绘了九华山的景色。寻求真理的过程中,我却一无所获,离开京城时的债务仍未偿还。如今依然听到猿猴和白鹤的叫声,它们都在同一只船上。
注释:
- 善政:良好的政治。
- 惭色:感到羞愧的样子。
- 吟归:吟诗归来。
- 六幅绢:指用六幅丝绢来作画。
- 九华山:在中国的一个著名山脉,象征着美丽和高洁。
- 求理:寻求道理、真理。
- 空白:一无所获。
- 债未还:指离京时仍有未偿的债务。
- 猿与鹤:自然界的动物,象征着自由和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杜荀鹤(约845-900年),字子美,号少白,唐代诗人,曾任职于地方政府,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风格独特,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杜荀鹤在京城任职期间,表达了他对良政的追求以及对个人经济负担的无奈,同时展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诗歌鉴赏:
《送青阳李明府》这首诗展现了杜荀鹤作为一位政治家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开头两句“善政无惭色,吟归似等闲”描绘了他对良政的自信与追求,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接下来的“惟将六幅绢,写得九华山”,则是通过艺术表现自然之美,体现了他对山水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然而,诗中“求理头空白,离京债未还”一句,流露出他在追求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无奈与失落,反映了个人与社会的紧张关系。最后一句“仍闻猿与鹤,都在一船间”,则将自然的宁静与人世的烦恼形成鲜明对比,似乎在暗示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却是不可或缺的。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了自然景物来反映人情,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善政无惭色”:良好的治理并不需要感到羞愧。
- “吟归似等闲”:吟唱归来就像平常的事情一样。
- “惟将六幅绢”:只用六幅丝绢。
- “写得九华山”:描绘出九华山的美丽。
- “求理头空白”: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一无所获。
- “离京债未还”:离开京城时的债务尚未偿还。
- “仍闻猿与鹤”:依然听到猿猴和鹤的叫声。
- “都在一船间”:它们都在同一只船上,象征着生活的共同体。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善政”与“惭色”,形成鲜明的对比。
- 意象:九华山、猿与鹤等意象,丰富了诗的内涵。
- 比喻:借助自然元素反映人生态度,展现情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良政的追求、对理想的渴望与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 九华山:象征着高洁与理想的追求。
- 猿与鹤:象征自由和宁静,是诗人内心向往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九华山”象征什么?
- A. 现实的困境
- B. 理想与美好
- C. 城市生活
- D. 个人债务
-
诗人对“善政”的态度是?
- A. 感到羞愧
- B. 从容不迫
- C. 不屑一顾
- D. 忽视不理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杜荀鹤的《送青阳李明府》与王维的《鹿柴》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杜荀鹤更强调人生态度与社会责任,而王维则更倾向于表现自然的宁静与个人的隐逸情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荀鹤诗全集》
- 相关的唐代诗歌研究文献和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