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河渎神
屈大均 〔明代〕
祠口对浮罗。
攀枝红映红波。
女蛮春赛祝融多。
数声铜鼓相和。
潮去潮来兰桨便。
龙气时时惊见。
蚬鱼篮朝散。
斗歌风外难断。
白话文翻译:
在神祠的入口处,我看见浮罗江的水面波光粼粼。
红花在枝头摇曳,映照着红色的河水。
女蛮在春天的祭典上,祝愿祝融神的庇护。
铜鼓传来几声回响,仿佛在与之呼应。
潮水来来往往,兰桨轻盈划过水面。
龙的气息时常在此显现,让人惊叹。
蚬和鱼在早晨的篮子里随意散落。
斗歌的声音在风中飘荡,似乎永远无法停止。
注释:
- 浮罗:指浮罗河,或是某一水域,借指水的广阔。
- 红波:指水面反射的红色光影,生动形象。
- 女蛮:指一种少数民族,春天的祭祀活动。
- 祝融:古代火神,象征着热情与生命的希望。
- 铜鼓:一种乐器,常用于祭祀和庆典场合。
- 兰桨:指用兰木制成的桨,表现出轻盈优美的划水姿态。
- 龙气:象征着神灵的气息,常与水有关。
- 蚬鱼:指一种海鲜,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的丰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屈大均(1560-1630),明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字子仪,号雨云,出生于广东。他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对自然的细腻描写而闻名,尤其喜爱山水题材。
创作背景:
《河渎神》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期。诗人通过描写河流与神灵祭祀,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和对民俗文化的关注。
诗歌鉴赏:
《河渎神》是一首描绘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诗作,展现了屈大均对水乡风情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受。诗开篇通过“祠口对浮罗”描绘出一个生动的场景,神祠与河流相映成趣,显示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接下来的“攀枝红映红波”则通过色彩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展现春日的生机。诗中提到的“女蛮春赛祝融多”,不仅描绘了当地的风俗,也暗示了对火神的崇拜,进一步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铜鼓的声响与潮水的起伏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节奏感,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流传已久的故事。“龙气时时惊见”则引入了神秘的元素,突出了自然的神秘与力量。最后两句“蚬鱼篮朝散,斗歌风外难断”,不仅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琐碎,还传达了人与自然之间深厚的文化连接。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祠口对浮罗:在神庙的入口处,正对着浮罗河,构建了一个具体的空间。
- 攀枝红映红波:花枝摇曳,映出水波的红色,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
- 女蛮春赛祝融多:女蛮族在春天祭祀祝融,展示了地方的民俗文化。
- 数声铜鼓相和:铜鼓的声响交织在一起,营造出热烈的节庆氛围。
- 潮去潮来兰桨便:潮水起伏,兰桨轻盈划水,表现了水乡生活的悠然自得。
- 龙气时时惊见:龙的气息时常显现,暗示神灵的庇护与自然的神秘。
- 蚬鱼篮朝散:早晨的蚬和鱼在篮子里散落,表现了自然的丰盈。
- 斗歌风外难断:斗歌的声音在风中飘荡,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文化的传承。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文活动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
- 对仗:如“潮去潮来”,“斗歌风外”,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龙气”赋予自然以生命,增强了诗的神秘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融合了人文活动,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浮罗:象征着水的流动与生命的延续。
- 红波:生命与活力的象征。
- 铜鼓:文化与传统的象征,连接古代与现代。
- 兰桨:优雅与宁静的象征。
- 龙气:神秘与超自然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河渎神》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屈大均
-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祝融”是指?
- A. 水神
- B. 火神
- C. 风神
-
“潮去潮来兰桨便”中“兰桨”象征什么?
- A. 劳动
- B. 轻松与优雅
- C. 斗争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唐代王维的《渭川田家》:同样描绘田园生活与自然的诗作。
- 宋代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与生活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河渎神》与《渭川田家》: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河渎神》更加注重人文祭祀的细节,而《渭川田家》则突出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选》
- 《屈大均研究》
- 《古诗词赏析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