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池织女石(一作司马复诗)》
时间: 2025-01-14 22:13: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片昆明石,千秋织女名。
见人虚脉脉,临水更盈盈。
苔作轻衣色,波为促杼声。
岸云连鬓湿,沙月对眉生。
有脸莲同笑,无心鸟不惊。
还如朝镜里,形影两分明。
白话文翻译
这是一块昆明的石头,千年来被称作织女。
她见人时目光柔和,临水而立更显娇媚。
青苔为她披上轻衣,波水发出如织布般的声音。
岸边的云朵湿润了她的鬓发,沙滩上的月光映照在她的眉间。
她的脸庞如莲花般微笑,无心的小鸟也不惊飞。
这情景就像朝镜中的倒影,形与影分得清清楚楚。
注释
- 昆明石:指的是昆明湖的石头,象征美丽与传奇。
- 织女:传说中的女神,代表着美丽与爱情。
- 脉脉:形容眼神柔和、含情。
- 盈盈:形容姿态轻盈,婀娜多姿。
- 促杼声:织布时的声音,象征着忙碌与生活的气息。
- 岸云连鬓湿:岸边的云气湿润了她的发丝。
- 沙月对眉生:沙滩上的月光映照在眉间,描绘出美丽的景象。
- 无心鸟:形容鸟儿无意识地飞翔,带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朝镜里:形容如同在镜子中的倒影,清晰可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童翰卿,唐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清新脱俗的风格闻名。诗人作品多以自然景色和人情为题材,形式多样,深受当时文人喜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唐代的昆明,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之美和爱情的向往。诗中采用了织女这一传统文化元素,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
诗歌鉴赏
《昆明池织女石》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与自然美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昆明池的描绘,展现了织女的柔美形象。诗人以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美丽的场景中。开篇的“一片昆明石,千秋织女名”,既点明了地点,又引出了主要形象,表现了自然与神话的结合。
接下来的描写则更为细腻,诗人通过“见人虚脉脉,临水更盈盈”的描写,表现出织女的羞涩与美丽。青苔与波浪的比喻,更是将自然的美与织女的优雅相互融合,形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最后几句将情感推向高潮,描绘了织女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展现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生活状态。
整首诗在形式上工整,韵律和谐,情感真挚,给人以美的享受,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片昆明石,千秋织女名:开篇直接点明地点和主角,昆明石象征着美丽与传说。
- 见人虚脉脉,临水更盈盈:描绘织女的柔和眼神与娇媚姿态。
- 苔作轻衣色,波为促杼声:青苔与波浪的比喻,展现自然的美与生活的气息。
- 岸云连鬓湿,沙月对眉生:岸边的云湿润了织女的鬓发,沙滩上的月光映照出美丽。
- 有脸莲同笑,无心鸟不惊:描绘织女的微笑与宁静的环境,展现和谐的氛围。
- 还如朝镜里,形影两分明:最后一句以镜子的意象总结,表达出清晰的自我认知。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苔作轻衣色”,将自然景物与人物形象结合。
- 拟人:如“无心鸟不惊”,赋予鸟儿以情感,增强诗意。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工整,展现了诗人的修辞技巧。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昆明池为背景,通过织女的形象,表达了对美、爱情和自然的赞美。诗中流露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情感,展示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昆明石:象征美丽与传奇。
- 织女:代表爱情与美。
- 波浪:象征生活的节奏与声音。
- 青苔:体现自然的生命力。
- 月光:象征纯洁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昆明池织女石》的作者是? A. 王维
B. 童翰卿
C. 李白
D. 杜甫 -
诗中的“织女”象征什么? A. 勇敢
B. 美丽与爱情
C. 忧伤
D. 旅行 -
诗中提到的“苔作轻衣色”表达了什么? A. 织女的衣服
B. 自然的色彩
C. 生活的艰辛
D. 人与人的关系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长恨歌》:白居易的作品,描绘爱情与美的悲剧。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展现思乡之情与自然的联系。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与人情的和谐,但《昆明池织女石》更侧重于美的形象与细腻的情感,而《月下独酌》则更强调孤独与思考。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