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未出海门国,遥遥见城郭。
江风四月寒,衲衣尚嫌薄。
白话文翻译:
在尚未驶出海门之国时,远远就可以看到城郭。
四月的江风依然寒冷,僧衣还是觉得单薄。
注释:
- 海门国:指的是江门地区,海门是一个出海口的地方。
- 城郭:指城池和城墙,表示城市的边界。
- 江风:指来自江面的风,通常带有水汽和寒意。
- 衲衣:僧人穿的衣服,通常较为单薄。
典故解析:
“江门”指的是一个地理位置,可能与作者的生活背景有关。诗中提到的“衲衣”反映了作者的僧侣身份,表明诗人可能对寒冷的感受十分敏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通凡,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可能由于身份原因,作品流传较少。他的诗词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具有清新淡雅的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作于春季,环境寒冷,诗人身为僧人,可能在进行旅行或出行,表达一份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江门地区的春寒之景,诗的开头“未出海门国”便暗示了诗人身处的环境,给人以清新的气息。诗中通过“遥遥见城郭”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远眺的感觉,表现出一种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的观察。随着江风的袭来,诗人感受到四月的寒意,进一步强调了季节的变化和气温的不适。最后一句“衲衣尚嫌薄”更是将个体的感受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表现出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敏感与无奈。这首诗不仅仅是对环境的描写,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人对自然的细腻感受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未出海门国:表示诗人尚在海门地区,暗示出发的期待与对故乡的依恋。
- 遥遥见城郭:远远看到城市的轮廓,展现了诗人对城市的向往。
- 江风四月寒:四月的江风依然寒冷,反映出气候的特点与时间的流逝。
- 衲衣尚嫌薄:僧人的衣服单薄,感受到寒冷,表现出一种脆弱的感受。
修辞手法:
- 对仗:前两句的结构对称,形成一种和谐美感。
- 意象:江风、衲衣等意象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自身的深刻感受。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江门春寒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环境的细腻观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生活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风:象征自然的变化与时令的变迁。
- 衲衣:象征僧人身份与生活的简朴,反映出诗人对寒冷的敏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海门国”指的是哪个地区? A. 海洋
B. 江门
C. 山区
D. 城市 -
诗人对四月的江风有什么感受? A. 温暖
B. 寒冷
C. 湿润
D. 炎热 -
诗中提到的“衲衣”是什么? A. 僧人的衣服
B. 普通衣服
C. 冬衣
D. 夏衣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杜甫的《春望》与通凡的《江门》对比:
- 都反映了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与个人感受,但杜甫更多侧重于动乱中的忧国情怀,而通凡则集中在对春寒的细腻感受上。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