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崖》

时间: 2025-01-17 09:12:33

南海何人在,悬崖自古今。

一龛藏世界,半岭有晴阴。

我欲探龙窟,扪萝力不任。

泉声送钟响,洞口白云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观音崖
作者: 罗源汉 〔清代〕

南海何人在,悬崖自古今。
一龛藏世界,半岭有晴阴。
我欲探龙窟,扪萝力不任。
泉声送钟响,洞口白云深。

白话文翻译

南海之中,谁在此地游览?悬崖峭壁自古以来就存在。
一座龛堂藏匿着整个世界,半山岭上既有阳光明媚,又有阴云密布。
我想要去探访那龙的洞窟,但攀爬藤萝的力量却不够。
泉水的声音伴随钟声回响,洞口的白云深邃无边。

注释

字词注释

  • 南海:指中国南部的海域,古时常有神秘传说。
  • 悬崖:高耸陡峭的山崖,象征险峻和伟岸。
  • :佛教寺庙中供奉佛像的架子,隐喻宗教和灵性。
  • 龙窟:传说中龙居住的洞穴,象征神秘和未知。
  • 扪萝:攀爬藤萝,形象地表现出艰难的探索过程。
  • 泉声:泉水流动的声音,常与安静、悠远的意境相结合。
  • 白云深:形容洞口的云层深厚,给人一种神秘而遥远的感觉。

典故解析

该诗涉及“龙窟”这一典故,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力量和神秘,龙窟常被视为难以接近的神秘之地,代表着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源汉是清代的诗人,生活在中国的一个文化氛围较浓厚的时期。他的诗作多以自然景观和个人感悟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创作背景

《观音崖》写于诗人游历南海之际,环境的壮丽与神秘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诗中融入了对宗教文化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深刻体悟。

诗歌鉴赏

《观音崖》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的诗作。诗人在南海的悬崖前,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与历史的悠久。首句“南海何人在”,引发读者对游人和自然的思考,南海的浩瀚与悬崖的巍峨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自然的伟大。接下来的“一龛藏世界”,用“龛”这个字传达出宗教的神秘感,令人联想到佛教的宁静与深邃。

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探险的渴望与无力。诗句“我欲探龙窟,扪萝力不任”展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然而“力不任”则流露出一种无奈,仿佛在提醒人们,面对大自然的伟力,个体的渺小与无力。

最后,通过“泉声送钟响,洞口白云深”,诗人创造了一种音响与视觉的双重感受,泉水的流动声与远处钟声的回响交织,营造出一种超脱现实、仿佛进入另一世界的氛围。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而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描绘,又蕴含对人生的哲思,给人以深思的余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南海何人在:开篇即提出疑问,意在引导读者关注身处之地。
  2. 悬崖自古今:强调悬崖的伟岸与历史的悠久,暗示着自然的永恒。
  3. 一龛藏世界:用“龛”象征着宗教与精神的寄托,世界在这里有了更深的涵义。
  4. 半岭有晴阴:自然景象的多变,表现了生活的复杂性。
  5. 我欲探龙窟:表达了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但同时也包含了恐惧。
  6. 扪萝力不任:展现了探索的无力感,反映出人类面对自然的渺小。
  7. 泉声送钟响:音响的结合,形成一种和谐的意境。
  8. 洞口白云深:营造出神秘而深邃的氛围,给人以遐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龛”比作一个世界,暗示着宗教与自然的结合。
  • 对仗:如“晴阴”对“半岭”,形成了音韵的和谐美。
  • 拟人:泉声与钟声的结合,赋予了自然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南海悬崖的描绘,表达了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探索的渴望,同时也展现了个体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诗中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考,提醒人们在追求未知的同时,也要珍视当下的生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海:象征着广阔和神秘。
  • 悬崖:代表着险峻和伟岸的自然力量。
  • :象征宗教及精神世界的深邃。
  • 龙窟:神秘未知的象征,寓意探索的渴望。
  • 泉声:宁静与自然的结合,象征着生命的源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南海何人在”意指什么? A. 南海有很多人
    B. 在南海游玩的人
    C. 对游人的疑问
    D. 南海无人

  2. “我欲探龙窟”中,诗人想要做什么? A. 寻找宝藏
    B. 探索未知
    C. 寻求安宁
    D. 休息

  3. “泉声送钟响”描绘的是? A. 繁忙的城市
    B. 自然的和谐
    C. 人生的烦恼
    D. 夜晚的宁静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描绘自然与人生的感慨。
  • 《静夜思》 李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自然的情感。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但李白更强调个人情感的宣泄,而罗源汉则更注重自然景观与人文的结合,呈现出一种和谐的气氛。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罗源汉的生平与作品》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代诗词发展史》